如何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

作家刘青说:“人生的路很长,但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的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也不过几步。如果每一步都比别人强一点,那么走几步之后你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孩子们一步步成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何在这些关键步骤上取得良好的进展尤为重要。很多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很开心,觉得很满足。但是,从小学到初中这一步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兴趣锐减;父母不解;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如彼此。.....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中小学教材不衔接,有的说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不衔接...的确,高一语文的内容比小学更丰富、更复杂,教学方法也和小学不太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语文教学连续统一,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自由衔接,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掌握好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连接点,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新旧之间的联系

1.课本——知心为师要把看课本当成基本功。只有对教材进行恰当的解读,才能实现从用教材教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转变,才能提高课堂质量。【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单一,学生重在死记硬背,理解浅薄。教师的教学节奏缓慢,教学时间相当充裕。只要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一到中学,教学任务上了一个新台阶,要求更高,学习密度更大,老师的教学速度自然会更快。然而,当学生在一个暑假后进入中学时,他们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期待。而大量需要记忆、分析、理解的知识突然涌了进来,老师们不再像以前的老师那么慢,节奏快了很多,甚至个别辅导的机会也急剧减少。学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这个时候,中小学语文老师急需交流。齐心协力“摸清底数”,理解“新课标”,真正把握好中小学之间的语文学段目标,利用好教材,帮助学生顺利走上新台阶。

2.沟通——从内心来说,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的心理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人格更复杂、更丰富的了。”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环境完全不同,此时的心理也不一样。尤其是我们农村,六年级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同村或者邻村。我们在一起六年了,已经熟悉了,也培养了一定的感情。进入初中后,很多平时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说悄悄话的孩子,现在都在不同的班级。虽然还在一个学校,但是感情还是差很多,特别是害羞的人。他们总是发现很难适应这个新环境。我曾经问过一个女生:中学和小学有什么区别?她说:“我刚进中学的时候,印象太深刻了。因为我所有的同学都在潘静中学读初中,所以只有我一个人在南岳中学读书。看到别人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聊天,我一个都不认识。我的内心很空虚,感到孤独无助,很想逃离这里。”虽然她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但是从她身上,我们可以反映出刚进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个共性:多多少少有一种恐惧感。这时,中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适应这个新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习惯与方法的联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奔跑。如果这是一个好习惯,他们将受益终身。所以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事半功倍。1.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姿端正、回答问题热情、声音洪亮、书写正确等...这些好习惯都是小学老师辛苦培养的结果。现在跟着学生上中学,中学老师要注意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延续”,千万不能让这些习惯走下坡路。一个同事说起他小学中学的学习: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成绩很好。因为老师“抓”得太紧,一些课外书的讲解非常详细,不仅要求我们阅读和背诵,甚至还要抽查或竞赛。当时怕没完成任务被老师处罚,就按老师说的做了,边看边背。那时候我的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但是到了中学,就不一样了。虽然老师也让我们看书,但是我们很少检查,所以我的懒惰又“复发”了,所以成绩也只是中等。她的话让我们语文老师思考,如何做到“紧”和“松”,让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顺利,让孩子的学习热情在小学和中学没有那么大差别。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年龄在12到14之间,自我意识强,成年感突出,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欲望,同时又贪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度”,是相当关键的。语文课上,小学老师讲课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们也时刻准备着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进入中学,老师就要珍惜学生举手的积极性,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否则会挫伤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在小学中年级,老师已经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摘抄的习惯,一直到高年级,学生都能坚持做。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对于提取出来的句子,大部分都说不出“为什么要抄”。少数优秀的同学懂得在练习中运用自己积累的漂亮句子或者模仿别人的写作优势。到了中学,随着学生的大量阅读和生活积累,会越来越懂得欣赏优美的句子和文章。那么,中学老师一旦让孩子养成独立阅读、随时做笔记、积累有用知识的好习惯,学生将终身受益。

2.百花齐放“教是为了不教”。《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笔记、习题要少而精,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在‘教’字上下功夫。首先,小学六年级对阅读和综合学习的要求只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在课后的练习中,只有阅读理解是主要目标,探究的合作学习较少。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如:课前怎么预习,基础知识怎么做好,短文怎么读,每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怎么三言两语说清楚?课后师生共同提问,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这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正标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方法,品尝成功的喜悦。在这个阶段,教师教学的节奏应该是半拍。

其次,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节奏只是慢半拍。从教学目标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所谓能力,就是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连接和组合的能力以及对其进行改变、个性化和变异的能力。4案例:在讲授七年级第一单元时,不要急于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而应着眼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已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并* * *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一起整理和总结知识要点,对他们的任何一项成绩给予高度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把这个阶段作为一个过渡期,降低学习的梯度,从半爱抚半释放的教学方式走向自主探究,让学生从体验-实践-探索-解决问题中学习,把知识型教学变成能力型教学。最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比如背古诗词,可以组织各组接力赛,安排课本剧或者诗歌比赛,甚至鼓励学生提前背,把整本书需要背的古诗词滚雪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不同的角度自主、深入、快乐地学习语文。

从小学到中学这一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也要走在他们前面,全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集中精力在刀刃上,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