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
以《国务院中央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为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编写。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并就如何借助教材提高语文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
教材的基本结构
这本教科书是分组编排的。全书分为8组。每组包括三个部分:引言、课例和中国园林。
教科书继续按主题分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教育价值和时代感,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八个主题分别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中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相、成长故事、科技成果。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学习,使得这两组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介绍指出了该组的主题,并提示了学习要求。这一课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围绕专题编写,分为精读和略读。全书共32篇课文,其中精读18,略读14。精读课文后有思维练习。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个连词,连接前后课文,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一些课文的后面,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材料或丰富阅读内容。教材后面还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言花园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四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流、锻炼、我的发现和积累。还有“宽带网”、“趣味语言”、“展示平台”、“成语故事”,在八大语言园各布置两次。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布置两个“宽带网”,引导收集和了解有关中国世界遗产和科技成果的信息;第三组和第七组设置了两个综合学习的“展台”,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综合学习成果的舞台。
这本书要求认识200个单词,写200个单词。要求知道的单词安排在精读和略读课文中,列在课后生词中;要求你写的单词只安排在精读课文中,课后列在方框里。教科书后面有两张生词表。“表一”是需要理解的词,“表二”是需要写作的词。每组课文后都有单词清单,分为读、写、读两栏。“读、读、写”列出了这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能读会写的单词组成的单词;“读书笔记”中列出的单词是由需要理解的单词组成的,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能读会写的单词组成的单词也列在“读书笔记”中。
这本教材的注音有几种:精读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单词,一次一个注音,直到这个单词被收录到要求的单词中;介绍、课后练习、资料包、阅读链接、中华园中的生僻字,第一次出现时只有音标,以后出现就不再音标;选读课文中所有你不认识的单词都不是注音。括号用于生词的注音,括号用于多音字的注音。课文中的生词都是注音,有些词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变调或轻声朗读,在教学参考中予以提示,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相同。用过之前教材的老师都已经知道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了。以下从四个方面简单提醒一下。
第一,强化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实施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目标是一致的,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前一节提出了,后一节要落实;有些可以分层次。比如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式上升的。前一次学习为后一次学习做准备,后一次学习是前一次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四年级教材第一册,既注重了必须一致的目标的实施,又注重了阶段性明显的目标的实施。贯彻一贯目标,首先要在选文上下功夫,精心选择具有优美文学品质、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为文本,让学生从中学习语文,培养兴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启发和教育。古诗词、名言警句、楹联、成语故事也系统地编入“中华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的关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的明显目标,作为本书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有具体的安排。注意既要体现阶段,又要体现阶段目标之间的联系和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第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教材继续采用分组选题的方式编写,选题思路较之前的书籍有所拓宽。除了思想性的题目,《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的题目,《作家笔下的动物》则侧重于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综合”的思想,按专题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加强综合。每组的课文都是围绕专题编写的,从《中国园林概论》开始的内容也是围绕专题安排的。而且围绕题目安排的所有学习内容和活动都是环环相扣,相互照应的,做到环环相扣。这样,整组教材乃至整本书教材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强化学习指导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编写本教材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努力使教材不仅成为教师的“教本”,而且成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中以多种方式呈现:一是在课文之前、之中或之后,引导学生边吐泡泡边阅读思考,自悟自读;二是在精读的思维实践中,安排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单词清单”,让学生对每组所学单词进行检查和测试;第四,在中华园,有我的发现、展示平台、宽带网等栏目,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扩大了“发现”的范围,安排了四个关于阅读和写作方法、习惯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问,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单词,仔细观察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吐泡泡的形式变成了小林和小董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本人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在教材中,他们的谈话通常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可以交流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发现。
第四,加强开放性,密切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因此,语文学习绝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应该引导语文学习走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基于这一理念,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提炼口语交际的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学习指导课外阅读,重点是《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阅读全书;第四,通过综合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学习活动的融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
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就是教材各部分的异同。由于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一、课本和读写教学
四年级上册识字随课文整理。无论你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你都把你需要知道的单词安排好了。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课文中的生词都有注音,所以识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考。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自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检查,对少数不易阅读或容易混淆的单词进行适当的引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词不注音,是为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词典中查找不熟悉的单词自行解决。
所需单词只安排在精读课文中。在精读教学中,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写作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悠闲的写作时间,不要把所有的写作作业都留在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和容易写错的笔画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写得正确、漂亮。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单词组成的生词,学生也可以找来抄写,丰富单词的积累,也可以用听写来检查学生对单词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上册,笔和毛笔的教材还是分开写的。有了这些教材,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用笔写字的指导。
二,阅读材料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阅读教材中,除了布置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指导:练习朗读和默读;了解内容和感受;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延伸到课外活动。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和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多读少说,多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让学生主要通过自己的词条来朗读和理解课文。并通过朗读的练习,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第一册阅读教学的重点。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应该逐渐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很多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虽然没有明确要求默读,但很多练习都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有一个提高默读能力的训练过程,要求学生留出充足的默读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默读课文,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千万不要急于让默读流于形式。
2.了解内容,体会感受。
四年级第一本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方法主要有:通过理解关键词来理解内容;边阅读边拓展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课文所描述内容的画面;理清文章的组织,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感受,学生都应该重视自己的独立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让他们能够独立地阅读文本,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理解和感情。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就应该得到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不相干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与课文的思想内容明显不符,教师要及时引导,这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教师引导的最好地方。
3.理解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不仅要了解内容和感受,还要了解和学习作者的表达和表达的方法。四年级教材第一册的编写就体现了这一思想。教材中对理解和表达的引导涉及到很多方面:一是理解和措辞的准确性;二是理解句子的具体形象;三是体验文章的清晰表达;四是体验选材的独特性。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以学习和表达为主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读完《白鹅》和《白鹅》,我们会觉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征相同,形象栩栩如生,但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却大相径庭;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爱,但写的方式完全不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于表达方法的理解,教科书中使用了启发式方法。有的引导学生自己比较发现,有的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相似的例子阅读体验。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特点,并确保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一个理解的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当阅读一篇优美的文本时,学生们会接触到大量有特色、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只有把它们记在脑子里,才能成为自己的财富,需要用的时候才能脱口而出或者流入笔端。
教材中引导语言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背诵,一种是临摹。在18的精读课文中,10提出了背诵的要求,有的是指定部分背诵,有的是学生自己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18精读课文中,10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要求学生找出写得好的句子,多读,体会然后抄下来。
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和抄写练习,要通过交流和检查来实施,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在教科书中,学生经常被要求背诵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并抄写他们感兴趣的句子。意图很明确,就是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培养兴趣,逐渐形成习惯。
5.延伸到课外活动。
为了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和收获,教材在延伸方面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从具体文本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出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有的引出课外观察,有的安排阅读和写作的小练习,有的引出联系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的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本教材,具体到一篇课文,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参考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教学既能抓住重点,又能讲授每一课的特点。
略读不同于精读。一般来说,只要求看完文章后有个大概的概念。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先根据阅读提示认真阅读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阅读后的感受,感兴趣的可以再读一遍,特别感兴趣的可以背诵。没有必要对词语的学习提出更多的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口语交际注重人际交往,要在听和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反应能力。四年级教材第一册就注意到了口语交流的这一特点,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有的以交流为主,比如交流你知道的自然奇观、你喜欢的动物、你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主要讨论,比如如何保护文物;有的要通过模拟生活情境来练习沟通,比如感谢、安慰;有的带有竞赛游戏性质,比如看图比视力;还有故事和短剧,比如第三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听与说的双向互动,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以体现我们的特点。比如,开展基于交际的口语交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交际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想说什么;也要尝试在双向互动中加深沟通。再比如感恩和安慰。在这种口语交际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或者引导学生回忆和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在学校或课堂上捕捉到具体的相关事例引入教学,当面感谢、安慰他们,或者模拟情境表达感谢、安慰他们,可能会更好。
《成长的故事》小组的口语交流提供了几种选择,除了讲述和表演成长的故事,还有看完武大后的感想的交流,以及对王红信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师生互相讨论,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流。一种是自由组合,由* * *分享的话题单独讨论,然后全班报告和点评。
四、习题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和三年级一样,对习题做了两行安排。先在每组的“中华园”里安排一个练习,全书安排八遍。在这八个练习中,有四个结合了口语交流。第二,结合对课文的学习,我整理了四支小练习笔。
《中国园林》布置的作业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练习类型中,现实主义和想象力都被考虑在内。
写一个自然景观,观察,喜欢的动物,导游,教材里安排的成长故事,都是实践写实;写童话,看图,写奇思妙想,都是写想象力的锻炼。
对于现实的练习,要强调真实的表达,就是要写出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生活,不能弄虚作假、胡编乱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和记录事实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练习,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力不一定合理,所以这方面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写下来。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以非正式的方式自由表达。
教材中的习题不搞命题作文,每道习题只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提到的范围很广,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特别是安排综合学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择,有的可以在口头交流的基础上写,有的可以先写。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为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表达创造条件。
3.注意练习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标在中年级的作业要求中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我愿意把我的作业读给别人听,愿意和别人分享我作业的快乐。”四年级教材第一册利用多种形式引导练习后的交流和展示。比如在《中国园林7》的展示平台里:“这是我给王红的回复。我给你念。”《中国园林二》的练习小技巧,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可以一起交流。再比如,《中华园五》练习写导游词。“写完后可以模拟导游根据写好的导游词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让学生从交流和展示中获得作业的乐趣,逐步提高作业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
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作品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年级习题教材体现了复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开始的思想,从习题一开始就培养复习的习惯。在四年级上册的课本上,继续指导自己练习的修改。
当然,到了中年级,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题也不是太苛求。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作业要求中提到:“学会改正作业中明显错误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你说的“有明显错误的话”是什么意思?不能从语法角度严格,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懂,或者明显与事实不符,包括一些错别字和明显不恰当的词语。
习题教材的这些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改革习题教学的精神。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安排习题教学的过程。写作前的指导要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为主。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学生自己决定。作业后评语应主要突出作业的呈现和交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业。有的小组练习给学生多种选择,事后点评时要兼顾几个方面进行选择。比如“成长的故事”小组,有的写成长的真实故事,有的写“我从乌塔想起的事”,有的写回信。讲评时不仅要考虑这些方面,还要适当突出写信的讲评,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写,但是要通过后交流和评论,让每个学生在如何写信上有所收获。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多写多练。每学期要做好八道习题,让学生有效练习。但仅仅这八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经常以各种形式练习写作。结合课文的阅读来写和记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课本上也做了一些安排。但教材中的安排毕竟是有限的,需要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和练习机会。
五、综合学习材料与教学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的主体性。教材注重这一特点,同时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一个培养和锻炼的过程,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既要放手,又要适当引导的思想。教材中指导综合学习的具体步骤是:先在本组介绍中指出,再在第一篇课文后面进行具体安排,最后在中华园进行交流展示。与初三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学习提示”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渐放开的思想。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师在指导综合学习时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安排,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二是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关心和了解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展示沟通。中国园林中的口头交流、练习和展台都是展示和交流的形式。展览平台只提到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肯定会有更多的创作。比如学生也可能有面试和照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