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友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学习是很正常的,行为和学习上出现一些问题也是难免的。教师应该用正确、宽容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他们。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03年秋,我在国和小学5 (2)班教书。有一个叫张秋韵的孩子,他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只留下他的祖母照顾他。这孩子平时很安静,乒乓球打得也不错,但有时会有学生举报他有小偷小摸。但我抓不到真正的证据,教育导致他无从下手。有一天无意中看到了他的崭新的乒乓球拍,于是和他打了两局,问他买的时间和店铺。然后我去他家拜访,核实了情况,才知道我奶奶没有给他钱。我借此机会激励他说出真相。我替他还了“感动”的二十块钱,没收。在老师的关怀下,张秋韵逐渐成为一名懂礼仪、知荣辱、努力上进的好学生。老师就是爱张秋韵这个学生,因为“爱”而宽容。没有空洞的说教,他们“亲和”地走进学生的心里。通常在课堂上,紧张的学生只需要老师一个友好的眼神,学生的头脑就充满了热情。哪怕只是老师在讨论中的一句启发性的话,也会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师生的友好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创新思维的色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我觉得老师在教育孩子,处理学生生活理论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也应该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1)驻足期待。教师要用爱的眼光看待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坦诚地指出违规的问题,并暗示学生期待你改正、进步,让学生从改正中获得健康发展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地讽刺、斥责孩子,这样会把师生关系引向死胡同,犯了“错误”的孩子也会沉默、悲观。(2)真情交融,平等对话。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老师用“春雨滋润物”的口吻交流故事和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用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怀温暖学生幼小的心灵,逐渐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起好感和友谊,并与他们一起去做。(3)弘扬传统言行。老师一定要坚持和学生学习、互动、娱乐,拉近师生距离,让有问题的学生愿意和你交朋友,敞开心扉。

所以,友好、善意、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师生相互尊重是基础。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心胸开阔,充满爱心,在教师的脸上留下灿烂的笑脸,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不是指挥学生,那么一个和谐友好的课堂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灵性和情感的课堂。

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学生是一个潜在的发展着的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情感的冲动和个性的张扬……总是在学生的语言和行动中显露出来。在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下,关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为了每一个学生而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定位。一般来说,没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师很难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首先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可塑性很强。《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和《小学守则》都具体谈到了小学生在学校内外应该规范的行为。各科老师不要以为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班主任的事。接下来的课上,两个学生追逐打闹,一个老师视而不见。上课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在听课,做作业,两个同学还在计算下课后动粗的得失。他们互相挤眉弄眼,磨拳擦掌,一副霸气的样子,弄得周围的同学又野又闹,导致班上一片混乱,老师不得不停课调解。

语文课堂是实施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渗透教育、纠正学生错误思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比如一个成绩好的“优等生”调到后面坐,一个“学困生”调到第一排坐。老师这样做是为了“提升差生”。但这个“优生”不肯调到后面,认为“优生”是班里的天之骄子,即使勉强服从,也是抑郁或者容易发脾气。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妥善处理,并引导这个“资优生”去关心他人,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纠正“傲慢”,抹去“霸气”,让这个有优越感的“资优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育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保证。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反映的是教师、一个学校的人文素养。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活动,都要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言行举止、笑容。只有健康的心灵才能过健康的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学圈有句名言:“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比如一个学生的字迹不规范,老师不改,或者老师自己写《龙凤舞》学生模仿。久而久之,字迹一塌糊涂。所以,传统的身教教育方法仍然是教育学生的法宝。“正人先正己”,老师只教正确的写作方法,从自己的“严”做起,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自然就来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堂流动性极强。一节课学生收获的多少,恰恰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听、说、思、议、写)的综合评价。学生要么只是听而不思,要么只想讨论,要么心不在焉,积极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学习一事无成。课堂学习的重头戏是有好习惯的学生不断露出苗头。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学习习惯教育的形成包含着教育的有效性,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师生之间的互动,都只是“一张皮”。多维度教育目标的完成只是一句空话。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相匹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课程改革的保证。

第三,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有人提倡,有人反对。著名学者钱梦龙说过,“我反对程式化,但我不反对某些模式”。无论谁持意见,谁持反对意见,都是否定教学研究中的“模式化”倾向,而不是否定模式结构本身,因为模式结构本身不仅打破了教学模式对师生活动的约束,而且使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结合以上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感受,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今课改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基础。

(一)在场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

创设优美的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改革后新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无论是优美优雅的生态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表达自我的交流情境,还是引导学生飞翔的音乐场景,都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营造学生亲身体验的氛围。比如数学中的“圆周”一节,可以先展示“自行车的轮子滚一圈是多久?”怀疑,老师示范,引起学生沉思。当学生感到困惑时,老师再次指出题目。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不言而喻的。

(二)在体验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省教育教学权威崔峦曾在小学课程改革专题讲座中强调,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要摆脱繁杂的教学程序,重视学生的感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感受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如;我在贯彻领导深入课堂,就“课堂结构与效率”讨论古诗词“酸橙之诗”的教学时,学生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先读酸橙的特点?学生总结为“千锤万锤”、“火烧身”、“粉身碎骨”、“保持清白”。但是,让学生讨论中国历史上具有石灰特征的人。同学们举了变法英雄谭嗣同,我们熟悉的英雄杨靖宇、赵一曼,还有为祖国的解放和独立而献身的刘胡兰、江雪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识了象征英雄的物品:红梅、宋庆等。这些对象不怕风雨,不怕牺牲,逆境不屈服。短短四首诗,学生通过感知已经形成了石灰→类比人物→类比对象→类比对象特征的特点。互动课堂,学生体验,这样的知识框架。挖掘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了全新的知识结构。

直观的教学和演示。学生可以零距离体验。比如我教的“圆周”一节,先让学生在一定长度的物体上滚一个圆,然后测量圆的半径。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实现求周长的公式。在教学中,教师的暗示性指导和用心良苦的示范,让学生的思维像水墨画一样慢慢铺开。

(三)明确呈现教学目标,让互动课堂流光溢彩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无非是一个例子。有了这个例子,学生就可以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学的目的。”这位著名教育家的精辟论述,阐述了教师、学者、教材之间的辩论关系。由于教科书只是受教育者的蓝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的锁定,是教师根据教材、教学情境、教学对象,整合教学资源,从杂乱无章的知识点、能力点中提炼出一节课或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元的、科学的。教师呈现教学目标,可以很好地让学习者汇聚思维的目光,咀嚼知识的蓝图,让“难题”的飓风在学生平静的海面上翻滚,产生学生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情境。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我和学校的所有老师都在探索和实践小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结构。即创设情景的引入(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目的,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通过讲故事、猜灯谜、做游戏、听音乐、看图等形式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主动阅读(学生带着前面创设场景时留下的悬念和寻求答案的激情主动阅读文本。(教师让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有选择地把学生提问的涉及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问题按顺序写在黑板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与本课程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给予简短回答,教师可以以讨论的口吻,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生生互动(围绕呈现的目标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讨论和回答。)-师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还答不上来的学习目标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总结(贴近学困生,让他们根据提出的目标,谈谈自己学完这门课后的收获,然后点名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阅读鉴赏(文科)-课堂训练(围绕目标,层层设问,拓展延伸。)这种宏观而粗糙的教学模式,倡导“以人为本”,实现创新的教育目的,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角色的课改理念。这种教学模式,自始至终都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以前一节课要求“安静”,方便老师讲解,或者老师作秀。再加上几个同学偶尔的争论和全班同学的掌声,课堂表面敷衍得很完美。今天的课程改革是真正的改革。是师生平等,相互探索,相互交流。从心灵的碰撞中,我们可以达到* * *识,获得真知。比如一位语文老师教小学一年级,提出“春天冰雪融化是什么?”标准答案是什么?小学生们纷纷议论,可以是流水,可以是花,可以是柳,可以是草,可以是绿等。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只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而不是老师遮天蔽日。在学生互动中,小学生们奇妙的想象力、审美趣味和不同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组合隐藏在答案背后,进行多维目标的情景实施。这种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质”的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在陈旧的课堂上“热闹”了。

第四,正确的引导可以升华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后,人们特别关注学生在一个班级中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也许有人认为,只要把桌椅按照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排列,比如丁字、正方形。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老师可以高高在上的站在讲台上,一味的追求形式的变化和现场的刺激。然而,老师应该抓住机会指导正在学习的学生。学生概念模糊,或者真知识与谬误不分,或者知识内涵无法挖掘等等,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感知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如网络法、集合法、表格法、主题提纲、符号提纲等。,并尽力将新知识带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使之网络化,疏通结构之道。在师生互动中,当学生的理解表达被卡住时,教师可以重读内容,评价说明,鼓励语言,向前思考。新教室解放了学生的空间。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探索,留下更多的“疑惑”。比如数学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一个班有***51个学生,3/4的男生等于2/3的女生。这个班的男生女生都叫什么名字?学生一眼就能明白这道题的意思,却解不出方程。教师可以根据按比例分配的思想引导学生求解,也可以利用互等性质求解,变换条件,巧妙解题。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道路上辛勤耕耘,老师指导下的一场“及时雨”让孩子们洗去了尘垢,开阔了眼界。让课堂教学升华。

五、巧妙的课堂反应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

课堂反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迅速、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维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巧妙的课堂反应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认为聪明的课堂反应有几种形式。

(一)因势利导,利用话题。

我在教《海底世界》这篇文章的时候,点名让一个学生读第三节。由于读课文的学生胆小害羞,声音很低,引发了学生的一阵笑声,甚至让该学生尴尬。我立刻制止了同学的笑,发表了我的看法:“我觉得这位同学读得很好!””我的话引来了全班疑惑和惊讶的目光。我接着说:“这位同学对课文理解很深,已经把自己朗读的感受融入到课文中了。我为什么这么说?“请拿出你们的笔,在这一段的耳语这个词下面画线,然后结合课文谈谈它的意思。”下面的效果可想而知,既缓解了这位同学的尴尬,树立了他的自信心,也加深了全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眨眼暗示,触动问题

教《荔枝》这篇文章时,老师质疑荔枝长在哪里。你尝过吗?这时候同学们可以轻松回答,但也有同学开始谈笑风生,讲自己吃桂圆的经历,与主题无关。这时,老师用眼神暗示学生,并去摸学生的头,让他们说话。回答正确,巧妙地纠正了学生思维中的偏差。

(3)借机发挥,化解尴尬。

老师经常交作业,大部分学生一次完成不了。如果批评大面积击中,必然会激发师生矛盾。这时,老师有个计划,让还没写完作业的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尝到了贪玩的痛苦》。老师宣称不是惩罚,给予者发奖,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巧妙的纠正和缓解尴尬。

再好的老师,在邮局出现错误的时候,比如板书,语言错误等。,老师这个时候很尴尬,处理不好,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啰嗦”两个字,结果“颤颤巍巍”,被一些同学指出。老师有另一个计划让学生改正这个错别字。老师质疑是一个形声字叫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х 1093

聪明的课堂反应一般是突然的,出乎意料的。教师的应对能力在于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转化为优势,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契机,进而转化为常态。它不仅是教师的天才,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