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小学生的择校问题?

在中国,很多家长会不遗余力地让孩子进好学校,甚至会花很多“择校费”,为孩子进重点学校铺路。其实很多国家都存在择校的问题。

选择学校有几个原因:

1.人口流动导致择校。由于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移民”倾向加剧,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日益增多,家长为了让子女接受正常教育开始择校。

2.根据孩子的期望选择学校。毕竟重点中小学和新生特色学校还没有普及,所以存在优质学校资源数量不能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需求的现象。有能力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没有能力的家庭会为了孩子的发展尽力争取择校的机会。

3.还有一部分人把孩子择校当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要能选择学校,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花大钱,尤其是在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愿意花钱给孩子选学校。

4.学生选择学校,必然会增加一些学校的学生数量。有了学生,学校的经费就会充足,会促进教师待遇的提高,也会促进教师择校。

凡事有利有弊。人来自不同的利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理解。

1.择校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当然,这里说的择校是指老师对学校的选择。在择校过程中,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优化师资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择校现象促进了一些学校的自我反思,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了择校现象,一些差的学校肯定会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就择校现象在社会上谈论和评价学校,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3.择校现象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大量的投入必然会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更上一层楼。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学校的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择校也有劣势。

1.一些家长和学生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择校。为了考个好学校,不惜一切代价也不一定是好事。

1.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为了防止和减缓义务教育的两极分化,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引导,提取部分择校费改造薄弱学校,将减少重点学校投入的部分用于改造薄弱学校,以促进学校建设的均衡。

2.从全局理解择校现象。如果不是为了孩子的高水平教育,有些先富起来的人不会慷慨解囊。择校费的投入增加了教育资源的存量,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禁止学生择校对整个社会没有好处。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选择学校的学生采取允许的态度。

3.可以探索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手段。当务之急是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特别重视对薄弱学校的支持,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优先用于薄弱学校建设和保障重点,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

4.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我们应该摆脱政府安排教育的旧的办学模式。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教育。打破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限制,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区域内的每一所中小学,逐步消除学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

5.通过宣传帮助家长改变传统观念。家长要有清醒的认识,好学校很重要,但关键是孩子要学习。他不在最好的学校学习就不行。如果他想从一个差学校学习,他仍然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正确的分析和对待择校问题,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是有帮助的。也要帮助身边的人正确分析,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