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理解的教学反思:7篇

在知识的舞台上,最博学的老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写教案是教师每天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如何完成一份好的教案?我们专门收集整理了关于角度理解的教学反思,建议您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对角度1教学目标理解的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的同质性,正确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固体。研究了混合前后固体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觉自己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利有弊。谈论缺点:

1.把课本上的物体按照固体和液体分类,先认识一下就行了,然后说是固体还是液体。如果老师能把图片中的这些物品放在讲桌上,让学生摸摸、摇摇、捏捏物品再做判断就更好了。学生的感受会不一样,学生会根据不同的感受很容易做出一个判断。这个环节没有直观的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很容易判断水是液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体积和形状不容易通过用力拿石头、棍子和木板来改变。根据这种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自己是扎实的。对于一些特殊物品(橡胶、棉布、面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固体,并进一步描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硬,也不一定是大颗粒。在此基础上,很容易总结出固体的同质性:它们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学习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少举例子,让学生开动脑筋多举例子,教师要给予指导。

3.在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时,老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仅靠静态观察和思考,学生不容易接受这些知识。如果用教具直观演示,学生不用过多解释就明白了。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能展示文章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角度2%理解的教学反思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人们经常用百分数来描述、分析、计数、比较事物。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百分数,但对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百分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会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教授的。

成功:

1.利用知识的传递找到合适的增长点。在讲授百分数的意义之前,我先复习了分数的意义。通过复习分数的含义,学生可以明确一个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分数。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即分数。然后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教授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思考百分数的意义,再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谈谈百分数在生活中的意义,然后总结百分数的意义,最后解释和应用百分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我牢牢掌握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猜测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加以验证,得出结论,并加以解释和应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和最高境界。

3.注重数学知识的挖掘。

(1)在讲授意义上的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含义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让学生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相似之处都代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之处在于百分数只代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而百分数不仅代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还代表具体的数,从而得出百分数后面没有单位名称的结论。

(2)在讲授百分数的含义时,除了重点讲解百分数是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意思外,对于百分数为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比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说明。百分数不仅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既叫百分比,又叫百分数。

缺点:

1.学生猜百分数的含义时,一个学生猜那个百分数是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另一个学生猜那个百分数是指一个数是100的百分之几。对于这种特殊的形式,在备课中是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能这样表达出来,说明知识的迁移起到了作用。

2.在课堂上,数学方法的每一步都没有及时补充,导致后来仓促总结。

改进措施:

要尽可能预设学生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回答问题。只有这样,知识的传授才能最终落实在学生的重要作用上。

角度理解第三部分的教学反思上完这堂课,我觉得挺成功的。学生真的“动”了,思维也“活”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在“懂”中理解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索。学生学习积极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它通过键盘接口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按键向计算机输入信息。在本课中,学生将学习标准的104键键盘,其中三个是Windows专用键。学生已经学会了鼠标操作的能力,所以第七课安排学生认识键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指法练习、绘画等简单学习。根据教学难点,教材安排了四个学习板块,分别是键盘分区、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和小键盘区。其中,主键盘区是这节课的重点。掌握字母的用法,记忆字母的关键位置。对每个键盘上按键的理解和使用不应该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实践掌握的。

直观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快速理解事物。所以在教授键盘四个区域的时候,我制作了一个课件,把键盘上的四个区域分别设置成四种颜色,用“找朋友”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熟悉每个区域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四个区域,加深了学生对键盘分区的认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教学都应该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习条件来确定。因此,我使用三种教学方法分别教授主按键区、光标控制区和小键盘区。

1,教学主键盘区

教学人物键: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在教材中有明确的描述,所以我采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具体流程如下:尝试自学(让学生阅读、计划、讨论)——反馈交流(让学生汇报所学?)。让学生认为我可以做这部分自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专用控制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种讲述,而是一种自我尝试和自我建构。在这一部分,我用“发现法”教学生学习。学习过程如下:尝试寻找(让学生在打开的写字板上按下这些键,说说你能找到什么)→汇报结果(让学生汇报发现并集体交流)→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按键和使用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我们可以点燃学生的知识火花。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2.教学光标控制区

这部分内容需要更多的文字页,内容简单明了。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观察课件演示,再独立练习。通过提问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删除键和退格键的功能差异。

3.教学键盘

这部分内容很简单,不是教学的重点。老师要简单介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材进行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每个环节逻辑严密,学生可以参与探究;关注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正面否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样生动愉快的教学中,自然要理解对键盘的理解。

角度理解的教学反思第四部分《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一节是乘法的第一课,是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同加数的加法。因此,本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乘法在特定情况下的意义,认识到同一个加数可以连续相加,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之和的简单运算。掌握乘法口诀的书写和阅读,知道乘法口诀中各部分的名称。

我注意到新教材的编排和以前的教材有所不同。本节教材通过游乐园的主题场景图引导学生学习乘法,其中包含丰富的同加数因子。首先,我把游乐园的情况图展示给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会问什么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列出同一个加数的加法公式。通过观察,相同加数的概念被初步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加法公式的相似之处,得出“同加数”和“几位数”的概念,为乘法的介绍做准备。

接下来,老师结合7个加法公式,讲解如何改写成乘法公式,并教他们如何阅读,让学生多看几遍,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把剩下的加法公式改写成乘法公式,每改写一个,就要复习同一个加数和几个乘法公式的阅读和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哪个写起来更快,从而发现乘法是加法的简单运算,老师会做一小段。接下来做练习巩固,变加法为乘法,在掌握乘法的基础上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说出完整的单词,培养学生观察图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争先恐后回答的方式记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在做习题时注意让学生说出清算理论。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通过做习题,老师发现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不透彻,说明老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乘法意义的体验。可以让学生说几个同一个加数的加法公式,明确每个加法公式代表几个加法。通过加数的不断增加,发现写起来很不方便。这就引出了乘法,有利于学生对乘法这种简单形式的理解,也可以进一步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听力效率。继续培养学生说完整句子的能力。做乘法练习时,弥补这节课的不足,让学生举例,多说“几”的含义。

角度理解教学的思考第五章“理解时间”的教学是在高一上册理解时钟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时间,这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5分5分的方法识别阅读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是60分。因为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机会设计学生动手环节,利用钟表、钟表模型等实物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

这节课的教学顺序:知道钟面——理解1分——分时关系——知道何时何时。

第二,层层突出重点,逐步突破难点

(1)教学重点是这样安排的。学生重新认识钟面,找到大格子和小格子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钟面有12个大格子和60个小格子;学生阅读教材,知道时针走1时,大格子是1,分针是1,建立了时针和大格子的直接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转动,找到了“1小时=60分钟”的关系。在理解“分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例2中三个钟面的理解,梳理理解时间的方法:“时针过了数字4,分针从12走了多少格就是4点是多少分钟。”“如果时针经过数字5,分针从12走了多少格就是5点多少分;如果时针经过数字10,分针从12走了多少格就是10的多少分钟。”进一步推理得出知道时间的一般方法:“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经过数字,就是时间;分针从12走了多少格就是多少分。“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2)教学难点就是这样突破的。接近整点或刚过几个小时,学生很难掌握,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学生学会知道什么时候多少分钟后,再进一步知道10: 55,通过10: 55与11: 55、9: 55的对比,理解10: 55。

第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从书本中学习(分针为1,以及对何时何时以及1与60的关系的理解)、合作学习(重新认识钟面)等。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学习,磨练技能。

第四,缺点

1.虽然我设计了设置时钟的活动,但是设置时钟的形式还是比较简单的。老师总说学生拨号。其实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合作:一个人说时间,一个人拨时钟,或者另一个人在钟面上说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指导不够细致,时间的有效性把握不好。

角度理解教学反思6 65438+2月9日,兴奋而紧张的一天。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面前教书,还挺像班门弄斧的。然而,这一课和第一次战斗一样,对我的教学生涯有着不同的普遍意义。我教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上册《识钟》第一课。为了这门课,我一直在苦思冥想,试图想出一门有自己想法的数学课。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每句话都考虑半天...前后用了1.5个月,终于新鲜出炉了。课后反应还可以。毕竟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学长们会包容鼓励,他们的心也开始变得更大胆。我非常非常感谢一个人。我下定决心要让她听我下面的课。也许这就是黑暗中的力量吧!

一堂课设计的再精彩,永远是为学生服务的。在随后的练习和测试中,学生的反馈给了我一些思路。

画1和12的时候,一开始很多同学好像只画1指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统一要求学生在拔针的时候记得带箭头,箭头要正好指向那个数字。如果这个小细节落实到课堂上,学生可以少走弯路。

2.半日绘画。在教学当中,我让学生学会说这句话:分针指向6,时针过去就是半点。如果让学生看钟,说几点半,一般没有问题,但是画钟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如何把“时针过了多少次”换算成钟面图。比如让学生画1: 30,很多学生喜欢画12到1之间;但当他们认出1: 30的钟面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时针过了1。归根结底,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指针的方向——顺时针。教材中没有明确的“顺时针”目标,自相矛盾。

后来,我想了想。如果课件设计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像一般的时钟一样运动,让学生感觉到时针和分针都在向一个方向运动,那就是顺时针方向。让学生不仅回顾整个时间,还能在看钟走的时候感知时针和分针的方向。那么这半个小时,就是一个伏笔,理清“过了多少次”这个问题。

3.需要几个小时?这个问题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但是我在设计中没有涉及到。如果把这样的想法渗透到《在学校的一天》里就更好了。比如早上8点的自习,3个小时后,就是我们吃饭的时间——11。

4.全程和半场两种写法。一般电子钟的写法不会给学生造成困扰。机械钟的写法要求学生写单词,很多学生写错别字,多一张图或者少一张图。教学中要注意写的问题,尤其是“半”,不仅容易写三横图,还容易漏字。

对理解角度7“理解时钟”教学的思考本课的目的是让幼儿认识时钟,区分时针和分针,了解数字在钟面上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算规律,了解小时和半小时。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让孩子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地把握教学目的。整堂课,孩子们学习积极,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取和情感体验同步。

我通过参观钟表店引出话题,展示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钟,引导孩子充分观察钟面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一下子就发现了,教室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然后,我引导孩子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数字,重点是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顺时针走的。然后让孩子认识时针和分针,让孩子仔细看两只手的区别,根据手的长短粗细来区分时针和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孩子知道时针和分针的操作关系。两只手往一个方向走,这个方向叫顺时针。分针转一圈,时针转一格。通过演示,孩子们看得清楚,兴趣浓厚。

在认识小时的过程中,我在课件中展示了12小时钟,让小朋友通过观察,找出时针和分针在哪里。然后我会在整点上展示几个时钟,帮助孩子巩固对整点的理解。然后我让他们拿出他们的学校工具“企鹅钟”来听老师的时间,他们拨了小时。因为实际操作,大部分孩子对这个环节掌握的比较好。

活动的难度在于了解一点点。孩子如何轻松掌握难度?我用了对比法:让孩子分别观察整点和一点半两个时钟。大部分孩子都是整点报时,也有孩子是一点半报时的,我就让他说‘你怎么知道的?’最后,我会引导孩子自己总结:一点半,时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向两个数的中间。至于是什么时间的难点,我一边拨钟一边借助实体钟解释:看时针在4和5之间,那么时针经过的数字4有没有到数字5,所以应该是4: 30而不是现在的5: 30。当他们再次展示课件,并让他们看一看,谈谈现在是什么时间时,他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然后让孩子看着数字时间,自己拨学校工具,半小时帮他们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为导向,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工具为媒介,给幼儿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的原则,综合运用发现和游戏的方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和言语活动促进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