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积极快乐地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当成生硬的任务,机械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新单词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和尝试的。
1.巧用象形文字的象形特征。
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起源于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象形文字。虽然象形字所剩不多,但象形字是低级识字教学的绝佳切入点。根据低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记忆抽象字有一点困难。此时,根据象形文字的构词特点,结合简笔画教学,可以很好地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加趣味性,提高记忆效率。实验教材第一册“口、耳、眼”这一课是象形文字的集中教学。课文要求学习12象形字,有的代表身体上的器官,有的是学生熟悉的动植物,日常生活中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如“太阳”、“月亮”、“火”。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图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有趣多样的形式学习这些新单词。例如,在学习嘴巴、耳朵和眼睛时,学生可以看和触摸同桌儿童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思考和谈论这些新单词与真实事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些生词虽然课堂上不能比较,但可以参考参考书中的图形,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感知,引导学生思考和谈论。课后,我也用简笔画来学习其他象形文字。比如学了“日语”之后,下面加一条横线就变成了“旦”。两只手握在一起是朋友的朋友,等等。这种识字教学生动有趣,学生非常愿意接受。
2.利用形声字的结构规律,总结推广学习。
表意文字对学习独立字很有帮助,但对学习组合字用处不大。好在汉字的表意特征一直存在,尤其是占汉字比重最大的形声字。从实验教材第二册开始,形声字就以各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如“哥-宋”、“物-财(财)”、“月-臂、腰、腹、背”、“丫、芽、鸦、蚜”。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我把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在新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的学习内容,启发他们发现形状和声音的隐藏规律。同时,让学生延伸到书本之外,说说自己还见过哪些同类型的单词。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比如“木”字,多与树木、植物有关;“月亮”这个词大多与人体有关...是形声字旁边的同形。“晴、情、清、目”四个字,音旁有“绿”,读音相近,是同音旁的形声字。从它们的形状可以知道,“清”与水有关,形容物体纯净透明;“情”与心有关,是指感觉和情绪;“晴”的形状旁边是太阳,就是太阳出来了,没有云或者部分多云;“眼”就是眼,眼就是眼。这种方式的识字往往可以外推,不仅有助于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极好的自学方法,可以大大增加他们的识字量。
3、学科结合,识字课做加减法。
在汉字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明显的规律,也不能任由想象的变幻莫测。这时,我让学生用他们已经掌握的熟悉的单词做加减法。比如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中国园林8》中,以“千言万语,甜言蜜语,埋在土里,木棉里,人在门口闪,马在门口冲……”。这些新词“舌、甜、埋、棉、闪、冲……”不能简单的归类为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但是组合起来的部分都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单词。这时候可以做加法,“千+口=舌”。在语文新词教学中,引入数学公式,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大家都费劲做加法。因为所有的成分都学过了,组合起来的新单词也没那么陌生了,学习效果很好。那么,“强-弓=虽然”就是减法,“万-米+扣=元”就是加减混合运算。这样,语文和数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应用广泛,可以对应大部分汉字。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容易,简单,实用。
4、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创造发明。
汉字已经进化了几千年。虽然表意功能依然存在,但有些汉字并不明显。这个时候,如果还坚持象形、发声、会意的规律,那就不行了。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也鼓励学生自己做一些发明创造。我想做的是适当的引导,不要让学生生搬硬套,随意混用。比如在教“黄”字的时候,我就按照象形的方法,把草前缀画成树枝,“有”和下面的“八”画成树叶,把字和图结合起来。这样的画可以有效地将形与意结合起来,解决了学生很容易将中间的“有”字写成“天”的困难,生动好记。有了这个先例,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想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比如耳听为虚,口听为虚,心听为实,就是一种“聪明”!少多看几眼店就能帮爸爸妈妈省钱!这些都是学生们的独到见解。虽然不一定符合规律,但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突破字体上的难点,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