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读樊登的《读一本书》

我第三季度的阅读目标是心理学和读写。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感觉有所收获,提升了自己。读写课,报了个训练营有一些收获,但是觉得自己还是缺乏底层的框架和逻辑,于是找了几本书在微阅读上看。其中有樊登的《读书》。

这本书的要点是如何以输出为目的进行阅读。根据我自己的阅读经验,只看不输出的效果真的很差,掌握的很少,忘的也很快。所以看完一本书总想写一篇书评。昨天碰巧又看了一本关于中学生学习方法的书,里面介绍了费曼技巧。信息流传的次数越多,对应的知识就会越全面。除了考试,还可以使用费曼技能。也就是把这个知识点或者题型讲解和传授给别人。这类似于樊登讲书的方法。

我觉得我以后跟别人讲书不会很容易,但是樊登的书也有选书和读书的方法,而且他推荐了很多优秀的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我就写这些部分吧。

1.关于阅读的五个误区。

看了也没用,不会看这篇文章的人应该都不会有这种想法。

只追求有用性,这种阅读方法容易陷入“功利阅读”的陷阱,也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导致思维方式单一。

看不懂?太正常了。二十多年前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我感到不解,不知所云。但是,五年前重读,还是很震撼的。对于这种感觉,可以看看卡尔维诺的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有些看不懂的书我们是看不下去的,所以可以先看一些和这本书比较接近的书。比如看不懂西方哲学史,可以先看苏菲的《世界》。

读书是私事?自己看书最好?前几天我在一篇文章里写了这个。但其实我也相信“真理越辩越明”,也愿意与人交流。只要有质量的交流,我就会觉得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2.选书的原则——小费原则

以前很少看乐器类和实用性的书。其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看这样的书可以在很多方面起到指导作用。我愿意看有新意、有科学性的书。我应该是看了几本“量子学派”的书才开始养成这个习惯的,真的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和眼界。

3.科学是第一标准。

工具角度。我知道可能不是这样,但是可以很好的解释现有的情况,可以为我所用。比如天文学,从地心到日心说,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都是不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确实是解释行星运动的最佳方式。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牛顿说他的牛顿三定律是工具性的。虽然他的理论是自洽的,但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引力,所以他保持谨慎的态度。科学是开放的。伪科学是封闭的,但鼓吹伪科学的人爱攻击鼓吹科学的人,因为他们太保守,不开放。崇尚科学的人认为,只要你能拿出证据,让我感受到你观点的科学性,我就愿意接受。这就是崇尚科学的人眼中的开放。

4.一本好的有建设性的书值得一读。有建设性的标准:看完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感触和启发?

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就是一本建设性的书。

(1)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意义。

(2)使我们有强烈的动力。

(3)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5.选书要看什么?

出版社,作者背景,推荐人,好书中的推荐书籍,书籍后面的参考书目,内容,翻译,书籍印刷质量。

翻译真的很重要。买了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太懂,上面看不到很多耳熟能详的句子。于是我去微阅了解了一下,微阅上的版本比我买的版本更流畅舒适。同样的文章我朋友给我看了他的书,太美太通顺了。原来他买的是钱春蕤的译本。因此,在阅读译文时,我们必须关心译者是谁。

1.增进了解

读书只是很多,没什么用。从知识到能力会有一个边界。量变可以产生质变,但前提是你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

怎样才能读好一本书,怎样才能快速读完,抓住重点?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认识。理解的池子有多大,书就能读多难。

孩子小的时候,我买了一套三本的阅读手册,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所说的智力,其实指的是理解力。而理解是由你读过的书,知道的东西的多少决定的。

曾经在南方周末微信官方账号看过一篇经济学的文章。看完之后感觉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就不知道说什么了。

我曾经在新华书店翻看过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我读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环境的。我看了一遍,觉得很难理解。我不知道文章中的许多术语是什么意思。

所以,扩大知识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知识的自我反思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边读边记笔记,也不是边读边画线。读的时候认真读,全心全意去感受。

看完就放下,过一段时间(一周),边回忆边画思维导图。

这种记忆过程是一种高强度的用脑,这种行为也能提高记忆力。

1.你知道读书前需要改掉的坏习惯吗?

记得小学三年级开始看三国演义。图书馆借的原版书,生词太多,我需要继续查。第一次读完之后,我想起了杨修的死。但是读青春版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可以连续读。阅读间歇不仅会打破阅读的快感和愉悦,还会影响整体的理解和体验。

2.有目的阅读与自由阅读

要有目的的阅读,你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脉络,因为你想从中学习一些东西。没有目的的阅读更享受,因为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探索。

当你有目的地阅读时,你通常会阅读你舒适区周围的内容。而自由阅读是一个突然跳入未知领域,逐渐扩大自己知识海洋的过程。有时候一个你一直困惑的问题会突然找到答案,你对世界的看法可能从此不同。这是一种非常愉快的感觉。

然后你就可以找到两本不同的书之间的联系,两种方法会殊途同归。

3.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内在脉络。找到它的脉络,明白它在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你就可以融会贯通了。

比如《论语》,这样的对话集,你会觉得前后的内容无关紧要。但你明白,它讲的是如何安顿下来,如何谋生。当你读的时候,你可以知道那些对话中所指的问题,以及它们被应用的情况。

4.书线描是学过的

我喜欢在学习的时候画线。看完之后,有时候会把自己画的东西摘录下来,有时候再看一遍会发现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画那些句子。

影响书的进程的句子,书的主体结构上的句子,表达书的价值的句子,震撼你灵魂的句子,都可以画在线上。

这本书里推荐了很多书,大部分我都没看过,所以更新了大量的微阅读书架。

强烈推荐:反脆弱,思辨与立场,世界观,有限与无限的博弈。

推荐的有:列举革命、心流、非暴力沟通、人生哲学、掌握谈话、启动哲学、生命之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变化心理学四十篇、孔孟。

一般建议:认知天性,能力陷阱,这不是你的错,小逻辑,从优秀到优秀

别的就不写了。就在上面的思维导图里。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哲学的开端》《变化心理学四十研究》都是微阅读里找不到的。

之前好像看过《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是量子学派推荐的书,教你如何形成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