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小学数学,如何应用分析解决问题

解决应用题一直是很多孩子做数学题的“大头痛”,因为它不仅需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规律、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

定量关系分析方法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含义选择合适的算法,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公式,通过计算求解。定量关系分析法分为三个步骤:

(1)找出问题中的数字。

(2)明确各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所有出现的问题。下面结合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数量关系分析的应用。

家长在家辅导孩子作业时,可以参考老师的指导方法,教给孩子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养成孩子独立思考、快速作答的好习惯:

例如,学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三年级35人,四年级3倍,五年级比三四年级多65,438+02。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

思考解决问题:

老师:问题中有多少个量?

生:三。

老师:哪两个量是直接相关的?

学生:初三参加人数35人,四年级参加人数是初三的三倍。

老师: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我们脑海中引起了什么问题?

学生:四年级有多少人参加了比赛?

老师:如何用公式化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乘以35 ×3=105(人)。

老师:现在又多了一个数字:四年级有105人,那么哪两个数字有关系呢?根据他们的关系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三年级35人,四年级105人。

问题是:三四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老师:那么第二步怎么公式化呢?

健康:105+35=140(人)。

老师:根据现在已经产生的量,存在哪两个量?

学生:三四年级140人,五年级人数比三四年级总人数多12人。

老师:这两个量的关系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了比赛?

老师:那最后一道题怎么列公式求解呢?

健康:140+12=152(人)

问题中心散射的逆方法

所谓“以问题为中心的分散法”,是基于分析的思维模式,让孩子从上一个问题出发,不断逆向推理,一层一层地解决。

即从问题所需的量出发,先思考一下。要知道需要的量,就要知道条件是什么,要使这些条件有效,还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所以,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给定的已知条件,问题就解决了。

下面以这个应用问题为例来说一下。

思考解决问题:

老师:这个问题的问题是“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了比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问题中寻找什么样的关键信息暗示?

学生:五年级参加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人数总和多12。

老师:好像解决三四年级学生总数更重要。那么这个问题能一下子解决吗?

学生:不是,因为三年级的参与人数是已知的,四年级的参与人数是未知的。

老师:那怎么得出四年级的参赛人数呢?根据问题中的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初三参加人数35人,四年级参加人数是初三的三倍。公式为35 ×3=105(人)。

老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下一步制定什么/怎么制定?

学生: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是多少?105+35=140(人)。

老师:接下来是什么?

学生:五年级的参与人数是多少?140+12=152(人)

线段的图形分析法

用图解法分析应用题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图解法不仅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能启发孩子的解题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题方法。而且通过绘画训练,可以调动孩子的思维积极性,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先用图表把应用题中已知的条件和问题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图表找出解决应用题的方法。

此外,可以采用许多方法。如列表法、比较法、方程法等。,注意教给孩子学习方法,让孩子一步步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规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举一反三,有效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下面详细讲解四个具体应用问题:

1.一般应用问题

一般应用题没有固定的结构,解题也没有规律可循。完全靠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点: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

从条件分析时,要时刻注意题目的问题。

从问题分析时,要时刻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

例子如下:

某五金厂某车间要生产11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五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零件。如果日均产量为150,那么剩下的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思维分析:

已知“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件”,可以计算出已经生产的数量。

知道“要生产1100个机器零件”和已经生产的数量,知道“剩余平均产量为每天150件”,可以得出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结论。

2.典型的应用问题

在两步或多步解决的应用问题中,有些问题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可以通过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决。这类应用问题通常称为典型应用问题。

A.一般的应用问题

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则是: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平均数。

注意:在这类应用题中,要把握对应关系,可以根据总量分成不同的子量,然后根据子量逐一找出各自的份数,最后得到对应关系。

例子如下:

一个碾米机,上午4小时磨1360公斤,下午3小时磨1096公斤。这一天每小时碾米多少公斤?

思维分析:

这一天平均每小时要碾米多少公斤,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这一天压了多少米?(一天包括上午和下午)。

2.你这一天工作了多少小时?(上午4小时,下午3小时)。

3.这一天的总量是多少?今天的总份数是多少?(这样,找到了对应关系,问题就解决了。)

B.标准化的问题

标准化问题的标题结构是:

题目第一部分是已知条件,是一组相关的量;后半部分题目是一道题和一组相关的量,其中有一个量是未知的。

解题规律:先找到单个量,然后根据问题,或者单个量是多少倍,或者单个量有多少。

例子如下:

6.一台拖拉机4小时耕种300亩耕地。照此算,8台拖拉机7小时能耕多少亩?

思维分析:

先求出单量,即1拖拉机和1小时的耕地亩数,再求出8台拖拉机7小时的耕地亩数。

3.遇到问题

指两个运动物体以不同的速度从两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遇到问题的基本关系是:

1.相遇时间=距离(当两个物体移动时)÷速度和。

例子如下:两地距离500米。小红和小明同时从两个地方走来。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明每分钟走65米。你们见面几分钟?

2.距离(当两个物体移动时)=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例子如下: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双方出发,10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货车平均时速45公里,客车速度比货车快20%。甲方和乙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3.a速度=分离距离(当两个物体移动时)÷相遇时间-B速度

例子如下: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相距648公里的两个地方出发,4.5小时后相遇。客车时速80公里,货车时速多少公里?

见面的问题可以有很多变化。

例如,两个物体从两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但它们不是同时开始的;

或者其中一个物体在中间停顿;

或者两个运动物体相遇后,继续行走一定距离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

另外,相遇问题可以推广为一个工程问题:即工作效率和×联合工作时间=总工作。

4.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总功。

主题功能:

工作总量不给出实际量,视为“1”,用工作效率表示问的多是合作时间。

例子如下:

对于一个项目,A队需要8天来构建,B队需要12天来构建。两队联合修复四天后,剩下的任务由B队单独修复需要多少天?

思维分析:

以一个项目的工作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为1/8,乙的工作效率为1/12。

已知两队一起修了四天,可以算出联合修的工作量,再算出剩余工作量。

用剩余工作量除以B的工作效率,即需要几天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