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
语文是一门与作者的灵性齐飞,充满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文字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示,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许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坚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师要善于“以言入情”,通过语言让学生徜徉在文本的意境中,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介绍和生动的范文阅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理解和领悟语言和文字。教师的指导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课文《妈妈的账单》,老师先用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下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心中激起情感涟漪。然后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比了彼得和他妈妈的账单,我明白了,虽然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但是所有的账单都是范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老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的主题。其实不仅仅是彼得的妈妈,我们这里孩子的妈妈一定也是用不变的爱陪伴着你成长的吧?”“所以,此时此刻,如果我们最亲爱的妈妈站在我们面前,你最想做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很简单,但他们的内心是最真诚的!全班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沐浴在激荡的情境中,呈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突出人文关怀
顾名思义,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首先要把学生当“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发展权,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规范、单一、一致的课堂教学,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发展人性,从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格。
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程,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部的接受和学习更深刻。它带着生命的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就决定了体验和感知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和感受。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受真实,感受真实,感受文化。
语文教学非常个性化,课堂教学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个性的舞台,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趋势。尊重学生的个人表达和对文本的独特感知,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第三,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类感情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综合。只有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主义只能是基于工具性的活水,历史悠久,能发挥语文的育人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培养良好气质。“听”和“读”是对语言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界信息、知识、文化的吸收,是指向人心的内向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的逐渐丰富和升华。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宽广的阅读视野和倾听包容一切声音的宽广情怀。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多源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听和读。
第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涵。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所以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理念,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纸、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招牌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绝佳资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和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撑,就不会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就很难有‘保持初心,闪耀历史’的境界。”让我们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让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与我一起飞翔,迎接语文教学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