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回忆日本投降:第一反应是得救了。
对于这种只有四分半钟的特别广播,日本有一个专门的代名词叫做“余音广播”。一些上了年纪的日本人在谈到那一天的记忆时,会用“那个声音”作为参照物,百感交集。
埼玉大学名誉教授乔雄·镰仓仍然清楚地记得,当他还是一名六年级小学生时,他和父母一起在破旧的收音机周围听到了“那个声音”。因为是老式文言文,电波嘈杂,他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播出后,父亲松了一口气,说了一句“那就好”,至今让他印象深刻。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直拼命煽动战争的老师们突然一夜之间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让学生们大吃一惊。
另一位退休学者吉田宏,当时才小学二年级。他告诉记者,当时他的家人在神户的乡下被疏散,他和同学们按照通知的要求跪在学校院子里收听“重要广播”。扬声器里的声音很奇怪,我一点也听不懂。看到许多老师在旁边哭,这更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当我离开学校回到村子的时候,我发现村民们都很高兴,说:“终于结束了。”
70年前那一天的“声音”,至今仍是许多日本人的生死“转折点”。已经90多岁的野部崇松告诉记者,当时作为“特攻队”的一员,他已经接到命令,当天下午3点起飞“出击”。突然命令他“暂停”,然后他就在军方借的房子里听收音机。在此之前,他虽然和当时很多日本人一样,见过在军校读书时被誉为“现代神”的裕仁,但从未听过他的声音。我觉得那个抑扬顿挫很奇怪,不像普通日本人说话的方式。
崇松很快明白,日本投降了,战争结束了。他感叹,出乎意料的是,他以为自己会因为多年的军国主义教育而惨不忍睹,但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下有救了。”
相比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战后出生的日本人普遍对“那个声音”印象不深。横滨大学教授村田说,战后出生的日本人,即使是学者专家,也很少完整听过《余音广播》的录音,更不用说钻研其内容了。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玉音播”这个说法。
广岛核爆70周年纪念日下午,正在核爆遗址旁邀请路人“和平拥抱”的19岁当地少女柿元被问及是否知道“玉音广播”,一脸不解,笑着问“那是什么?”?仔细解释后,她说自己小时候好像在某些场合听过“那个声音”,但完全不理解它的内容。她只是被成年人告知这代表着战争的结束。
随着战后70年节点的临近,话题又热了起来。新上映的纪录片《日本最长的一天》刻意突出了“余音光盘”的情节。
本月初,日本宫内厅公开了一直保密至今的“玉音碟”原声。据悉,当时录制了6首配乐,《终战日》被严密封存,收藏在日本皇室。当盟军索要原始录音时,他们得到了一份拷贝。之后出现在各种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声音”是比原声慢了约10秒的再现音源。
与公众一同展出的还有曾用于召开决定投降并敲定投降书内容的指挥会议的“帝国图书馆附房”内部的废弃现场照片。日本宫内厅表示,公开这些史料是为了帮助日本民众铭记战争历史,防止战争记忆被遗忘。
在和很多日本人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中发现,70年前的“那个声音”只是那场战争结束的象征性“背景音”。依然给人留下印象的是这里广播电视节目中经常引用的那句“不能忍,不能忍”。
70年前,在距离广岛核爆点不到10公里的上学路上,新泽一位老人,经历了“特种炸弹”让他有一段时间“看不到光,听不到声音”的可怕经历,在15年8月被问及“声音”对他意味着什么,沉默许久后说:绝不能再有战争了。
另一方面,乔雄·镰仓教授认为投降书的内容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没有提及对中国的侵略,如战争性质的表达,等等。纪念战后70年,最重要的是正确回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