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而制定的。该标准根据《义务教育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中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了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目标和内容,便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和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应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将数学结果呈现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制定了该标准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思想。

基本想法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每个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体现社会的需求、数学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还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维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觉与抽象的关系,生活、情境与知识体系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要分层次、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数学活动是师生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活泼、主动、个性化的过程。除了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要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具有多种评价目标和方法的评价体系。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情绪和态度,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尽力自信。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和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及其优势,大力开发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设计理念-关于学习部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分为三段:

第一期(1-3级),第二期(4-6级),第三期(7-9级)。

设计理念-关于目标

《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标准用“知道(知道)、理解、掌握、使用”等认知目标动词来表达不同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一个“基本思想”,数学学习必须关注过程,《标准》用“体验(感受)、体验(理解)、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学习活动。使用这些动词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认识或说明对象的相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点,从具体情境中识别或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物体的特征和起源,说明这个物体与相关物体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使用:用你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体验(感受):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加具体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物体的特性,获得经验。

探究: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之一:数与代数

在每个教学板块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内容。

数字和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理解、表示、大小、运算和估计;字母代表数字、代数表达式及其运算;方程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与符号的概念,发展计算能力,建立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对数和量的表示、量的比较、量的估计和运算结果的直观感受。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和运用符号表达数字、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符号可以用于一般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维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营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运营满足一定的运营规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规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式、方程、不等式、函数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是建立模型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找到模型的结果,讨论结果的意义,就是模型求解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了解数学建模过程,建立模型思想。

设计思路——关于第二个学习内容:图形和几何

图形和几何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与平面的基本禁锢,图形的性质与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用坐标来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空间概念是指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想象空间物体的方位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想象画图。

直觉和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觉是指用图形来描述几何或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几何直觉变得简洁生动。几何直觉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中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所以,推理和直觉一样,贯穿了整个数学学习。推力一般包括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合理推理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以已有的事实、经验和直觉为基础,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出一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并根据规定的规则(包括逻辑和操作)验证结论。在解题过程中,交感推力有助于探究解题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3:统计与概率

统计和概率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值、中值、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做出简单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据分析的概念。数据分析包括:要了解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首先要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认识到数据中包含信息;经验数据是随机的,也是有规律的,一方面针对同一件事收集的数据可能每次都不一样,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有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明白同样的数据有很多种分析方法,你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概率学习中,涉及的随机现象都是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都是有限的,每个结果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设计理念——关于学习内容之四: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种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借助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认识到数学内容之间、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启发学生思考,又要考虑问题的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课程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老师要尽力抓住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汇报自己的工作。

该类型课程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每学期至少保证一次。可以课内做,也可以课内外结合。

设计想法-关于实施的建议

为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标准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提出了实施建议。同时,为了更好地解释课程内容,标准在相关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内容供相关人员参考。

课程标准修订草案-总体目标(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和活动。

2.理解数学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从而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程标准修订草案——总体目标(2)

“总体目标”规定如下:

知道

知道

技能

能*体验数字和代数的抽象运算和建模,掌握数字和代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讨论、运动和位置确定的过程,掌握图形和几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体验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和概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数

研究

了解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和空间感,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理解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蔡襄、郑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要求

标题

解决

肯定*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感觉

感觉

形式

学位*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验成功的快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了解数学的特点和价值。

*养成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标准修订草案——总体目标(三)

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考虑四个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标志着学生良好的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修订版课程标准-第一阶段阶段目标(1-3年级)

知识和技能

1,体验从日常生活中抽象数字的过程,了解常用量;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了解预估。

2.体验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过程,学习一些简单几何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测量、读图、绘图的技能。

3、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维

1,能理解身边关于数字的信息,能用数字(适当的维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培养对数字的感觉。

2.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的概念。

3.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对简单的调查数据进行分类。

4.我能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初步分辨出结论的异同。

问题解决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现象)充满好奇,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帮助下,体验数学活动中克服困难的过程。

3.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觉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

修订版课程标准-第二阶段(4-6年级)的阶段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字的过程;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含义,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理解估算的含义;掌握简单数量关系的表示方法和用方程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地图识别和绘图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一个事件的等可能性,掌握计算等可能性的简单方法。

数学思维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数字(适当的维度)、字母、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字感,发展符号感。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本质和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空间的概念。

3、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表示数据,总结有用的信息。

4.能够有条理地思考,清晰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可以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够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能借助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维过程。

5.能够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体验复习分析解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指导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

3.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同意5|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