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悠长的抒情散文
我的家乡,江苏邳州,位于苏北平原上;贯穿祖国南北的大运河从她身边流过。我喝着大运河的水长大。
邳州古称邳,是一个有着两千年文明史的地区。到处都是名胜古迹,到处都流传着美丽的传说。汉代著名人物张亮在下邳桥遇见黄石公,三次脱鞋,三次等他。他用自己的虔诚感动了老人,送给他一本兵书。张亮精于兵法,帮助汉高祖统一了中国。
十几岁的我对这个故事充满了迷恋和向往。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遇见这位老人。也许等我长大了,我也能成为一个能帮助这个世界的人才。那时,我曾多次在黎明前偷偷在乔奇的废墟下徘徊。遗憾的是,我从未见过那位神秘的老人,但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的小学在土山镇。这座土山就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的地方。关云长在下邳被曹操假投降所骗,被黄旭和储旭追杀,无路可逃。最后,他不得不在一座土山里驻军救援。后来张辽来了,和他叙旧,立了三个约定,以示利害。关羽暂时投奔了曹操。
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我们家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下邳人的祖先为了纪念它,不惜重金在土山上建了一座马亭。亭子鎏金彩绘,五彩飞檐拱壁,富丽堂皇;在亭子下的一块巨石上,有一块马蹄铁雕刻的痕迹——据说关公的千里马踩过它。这个“麻吉馆”就在我们学校旁边。放学后,我常常约上两三个知己,爬上土山,在亭子里玩耍。看着千百年的古迹,谈着关公的功过,谈着各自的理想抱负——他们的感受至今历历在目。
如果说古老的传说丰富了我童年的梦想,那么激烈惨烈的生活现实滋养了我青春的心灵。
我的家乡是我党开辟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 * *制作人宋绮云、徐林霞就在郫县建立了党组织,开展了各种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者倒在血泊中,但先烈们播下的革命火种没有熄灭;抗日战争爆发,郫县很快成为最早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在新四军创办的抗日小学,我不仅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还成为了一名儿童团员,稚嫩的童心得到了革命实践的锤炼。
那时候我们上学,除了背着装有抗日读本的课本包,还背着红缨枪。课堂上,教的是抗日和革命的道理。下课后轮流在村头路口站岗查路。我们的态度是真诚和认真的。如果你在过去遇到任何陌生人,你应该仔细询问他们,并检查道路,然后才能让他们走。不管是谁,一视同仁。我记得,我曾经问过我们县的最高首长县长,谁没能顺利进村。那天,不知道为什么,他来我们村检查工作的时候,没有带“介绍信”——马路。当然,我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质问。他除了微笑着向我检讨自己的错误,还点名要求见我们村长。我责任重大,怎么能随意放手呢?我坚持要他回去开道,这让他哭笑不得。我们僵持了半个小时,正好村长过来解围。对此,负责人不仅没有批评我,还反复表扬我的能力!
在县长的鼓励下,我做了很多美好的遐想和天真的梦:有一天,我站岗,发现一个汉奸特务在为敌人刺探情报。我拿着红缨枪护送他去了村政府,给了我一份组织用的大红报纸。我把它贴在了我家的墙上。
当然,这些天真的梦想并没有实现,但后来很多都成了我小说里的情节。
金色的童真青春被家乡美丽的风景和壮丽的人生装点得富丽堂皇,丰富了我年轻的生活;之后的几十年,我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过了奇幻的中学时代;度过了快乐的大学时光;走上人生后的那些温暖、严寒、寒冷的岁月,我都经历过。回首往事:离开家乡已经30多年了。真是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已年过半百,鬓角结霜,但一想起家乡,就勾起一串串珍珠般的回忆。家乡的山、河、草、树,让我做梦,让我思考。是故乡的土地,培养了我热爱生活土壤的情怀;是家乡的山水,浓缩了我的豪情和斗志;是家乡的长辈们培养了我爱民的心,让我在祖国遥远的北方拿起这支稚气的笔,用真挚淳朴的心唱出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
啊!亲爱的家乡,我想念你,依恋你。我多想一步跨到你的身边,亲吻你热情的土地,喝一杯清澈的运河水,用纯正的乡音唱一首关于家乡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