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陕西省周至县的瑞光寺?

民谣:先有瑞光寺,再有周至县。据说西汉末年,王莽改汉为新朝(8-23),进行改革措施,遏制大地主豪强,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汉室宗室刘秀造反,王莽带兵追到周至。刘秀逃到县城南面108国道东侧的盐库,看到一座寺庙(瑞光寺),于是敲门向和尚要水喝...当时周至县城还在中南镇。由于史料的匮乏,瑞光寺是否存在仍不得而知。清康熙二十年(1681)编纂的《周至县志》记载,瑞光寺雅库莫塔建于唐中宗景隆二年(708),用以安放舍利子。一般来说,先有庙,后有塔。雅库莫塔肯定比瑞光寺建得晚。确定王莽当政时是否有瑞光寺,要看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份。据《佛祖释迦牟尼》一书记载,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王莽在帝皇的统治结束于新朝第四年,已经是二十三年了。佛教极有可能在王莽之前就已传入中国。在汉代长安的都城周至县建立佛寺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一座香火鼎盛的大型寺庙。据民间说法,瑞光寺东起“山门十字”(现写“三门十字”有误),西至白庙村(县第一中学西墙外的南北区域),北至县城护城河畔,南至井沟。寺庙的中心现在是雅库莫塔。这么大的寺庙,徒步一次关庙门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有“欢乐谷关庙门”的说法。

根据《清代县治地图》上标注的方位,瑞光寺位于周至县城西南角(今杰西小学)。其实这是瑞光寺经过多次战乱后,萎缩到城市圈里的残余。在雅库莫塔周围,已经变成了一场军备演习。建县前有瑞光寺。它的东北面是什么?据《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记载,甘露二十年(257年),魏徵东将军诸葛诞反叛淮南,分兵于东。蜀将姜维欲乘虚而入秦川,率数万人出洛沽,直捣沈凌。当时长城(驻军)堆积了很多山谷却很少有士兵驻守。文卫方一到,大家都害怕了。魏将军司马望拒绝,邓艾也是陇右人,两军都驻扎在长城(驻军)。魏上邙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被魏健包围,姜维数着挑战,司马望邓艾应该不会。《晋书·第一卷·第一纪·宣帝》:蜀将姜掌陇右,西征将军郭淮拒长安。安西将军金帝(司马昭)举行节日,驻关中,这是所有军队的节日。不要满足于一句话,要决定很久。奈帝入长城(驻军),南方洛古疑之。魏国害怕了,投降了南郑,安俊军队拒绝帮助,帅人们前来投降。《十六国疆域志》(卷二,后赵):长城有人守(十六国在芜湖期间,郡仍在中南镇)。金永和五年(349)九月,大乱,凉州刺史司马洵寻永州,出洛谷,破赵长城守军,拔鹤城(守军),上勾。上面三个地方提到的长城驻军在哪里?不是别的地方,是周至县旧址。北魏时,李道元写的《水经注·渭水》中记载,洛谷之水,出山南洛谷,经西长城(西有长城把守)向北流,注入北魏。可见当年军营镇守长城时,是同时从洛古以南和“渭水旁”近水,处于两个水相之间的地带。从罗瑜山口沿沙河(洛水)东北方向而下,河两岸共有16个村落,其中前旗村、新军村(见王婆庙传说)在清初就有,被洪水淹没后消失。有18个村(含县城),既在沙河以西,又在渭河之上。说到长城驻军,就要看渭河和长城驻军的距离了。古时候渭河南岸在哪里是一个关键。几千年来,渭河多次泛滥,决堤,但渭河河床不稳定,主要在今天的渭河以南摆动。据县志记载,清初渭河南岸距县城仅四里,洪水时也蔓延至县城北门。因此,县城北部的湿地统称为“河滩”。从古至今,渭河两岸是:南至春风岭(周至县城建于春风岭东端),北至水曲坡(武功县境内),比今天的渭河宽得多。因此可以断定,瑞光寺东北的这个地方,在成为县城之前,早已作为驻军屯粮的营房,称为长城驻军(或长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