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心八德》班会主稿

参考资料:

第二,课堂教学是加强德育的主渠道。

多年来,一提到德育,人们就会想到政治课或轰轰烈烈的活动。其实德育还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从这个角度来说,更具体、更复杂的教育内容取决于课堂。

1.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要求各科教师要下大力气挖掘课本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基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章节的显性和隐性德育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再次,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自信、自强、坚忍等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等等。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些要求?我们学校一位老师成功上了一堂语文诊断课,题目是《邮路上的梨花》。在备课上,她首先注重寻找知识点和美德教育的结合点。她精心设计了这堂课,用层层剥笋的方式阐释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最后,她抛出了文末的那句话:“邮路处处梨花开”,启发学生说对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朗读了《雷锋精神永在》这首诗。至此,文末“点题、点人、点灵”的诗句将思想教育推向高潮。老师在班级总结中说:“祝同学们像洁白无瑕的梨子一样,开遍65中学的校园。”

2.坚持课堂主渠道,善于把握随时出现的德育机会。

针对理科教师中“理科教学与德育无关”的理论,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中学德育大纲,讨论初中德育要点,使理科教师明白德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心理道德素质的培养。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机会随时出现。如果抓得及时,科学还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和随机教育。获得知识后,老师们进一步探讨了科学教学过程中可操作、可实施的德育目标,确定了知识点与美德教育的结合点,最终聚焦于“智能、毅力、热情、群体”,一致认为科学教学应在传授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第三,课内德育要辅以课外德育活动,努力使课内外教育协调并进。

1.精心设计主题班会,给学生一次深刻的教育。

我们注重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学校组织设计了“中华魂在心中”、“文明的工运”、“礼仪:时代的呼唤”、“文明需要我,我需要文明”等主题班会和高二农村农民“长征篝火晚会”。这些主题班会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教育意义。在我们看来,如果把班会的准备比作花朵,那么开好班会就像果实。没有好花能结好果。班会的准备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每个班主任都要坚持下去,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都受到教育。这几年来,我们学校的主题班会越办越好,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2.“双轨同步”,办好艺校,学生“选择”。

实践证明,一个学生成绩差,并不代表他别的什么都不会。我们应该把“规范有特色,合格有选择”的宗旨深化到我们自觉的教育行为中去。于是,业余艺术学校诞生了。如今已开设14专业课,聘请校内外教师20余人。艺术院校在教学中坚持“拉大差距”和“缩小差距”相结合。“拉大差距”就是拉大学生性格和特长的差距;“缩小差距”就是缩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距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人格的技巧和艺术,在于教师真正善于为每一个学生开辟精神发展的领域,哪怕是智力发展最平庸、最困难的学生,使他在这一领域达到顶峰。”我们不仅为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组织艺术学校学生在大连劳动公园儿童露天舞台表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在今年我校第六届排球节开幕式上,学生们表演了拉丁舞、击剑、造型、现场书画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不求人人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都想成为人才”。《大连日报》、《大连晚报》曾以《这片土地上的希望》、《培养学生兴趣有益于学生学习》为题,报道了我校对素质教育的探索。

3.排球-学校用球。

近年来,排球运动已经成为我校具有相当群众基础和传统的“校球”。我们把排球作为道德培养的有效载体。以排球为主导项目的课外活动,既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培养毅力、信心、勇气等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有26个班,52个男女队,仅去年就打了64场。学校规定:除一年级外,其他年级不允许一次性将球击过网。这需要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克服“个人英雄主义”和随意行为。团结进取的班集体在竞赛中得到了考验和锤炼。“胜不骄,败不馁”成为学生们的座右铭。

4.开设“心理诊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学校设立了一个心理诊所,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其目的是帮助有一定心理负担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患病、康复等方面的心理不适或障碍,缓解其内心世界的矛盾,增强其对挫折的承受力,帮助其开发适应环境、完善自我的潜能。“心理门诊”每周举办两次,学生可以直接咨询“知音”(由两位老师举办)。这半年有近百名学生去看病,有学习困难的,有家庭压力的,有美丑歧视的,有异性问题的,有师生矛盾的。我们还在黑板报开设了心理专栏,内容和话题每周更换一次,每周一、二在“绿草”电台的节目中播出。心理咨询箱每周一、三开放。心理咨询每月发布一次。为了配合“心理诊所”的工作,校报点点饭还开设了“花季风铃”专栏,这是学生心理咨询的小窗口,也是学生诉说烦恼的专栏。

“粉丝会”的诞生,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的公民意识。

抓住大连“足球之城”的特点,我校成立了六十五中球迷协会,这是我市唯一的校级初中球迷协会。今年5月12日下午,我们组织120球迷协会会员观看了大连万达队与广州松日队的主场比赛。我校学生球迷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体育时尚、体育道德和球评水平。此次活动教育了学生热爱集体、学校、家乡,正确引导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的公民意识。

6.对学生要求严格,重在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常规》,在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全过程中,解决学生的“知行”问题,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学生应该有很高的素质。第一,教师必须有很高的素质。我们要求教师在行为准则中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二是说服教育与管教相结合。“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没有说服教育,没有情感交流,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学校有了浓厚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班风。“今天我以六十五中为荣,明天我以六十五中为荣”的校风,激励着全体学生团结奋进。“文明需要我,我需要文明”系列教育在学校日益深化;每周的校园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教育取得实效,良好的道德面貌和有序的教育教学秩序正在我校展现。

2.

田健。com消息:党的十六大以来,大连学前三年录取率从70%提高到80.7%。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入学率从70%提高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5%提高到50%。在校博士生、硕士生由6200人增加到1.79万人,增长1.88.7 %。大连的职业技术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蓬勃发展,人人都是学习者、处处都是学习地的“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

大连彻底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破旧问题。政府投资2.59亿元,安排全市农村危房中小学新建项目256个,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大力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市政府投资9000万元,为北方三县(市)建设1所大型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全市新建、扩建高中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在市县乡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农村初中毕业生入学率也达到了70%。

解决城市中小学“马路操场”问题。通过加大投入,调整城区中小学布局,大连实施了“马路操场学校”改造计划,困扰大连城区教育几十年的26所中小学“马路操场”问题基本解决。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小学和初中。自2004年以来,公立中小学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免收借读费和赞助费。

高考成绩一年比一年好。2004年,大连市有26238人被各高校录取,占全市考生总数的93.93%,有106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占全省38%以上,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

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区扩大到1400多所学校,57万中小学生,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89%。是全国最大的课改实验区。

2003年和2004年,向166438名学生发放“寒窗基金”316438元,43152名学生减免学杂费,减少资金13973000元。市政府奖学金首次发放,400名贫困大学生获奖。

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为了改变大连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大连市政府重点发展农村教育。我们实施了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规划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3年,大连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全市农村中小学收入减少近4000万元。为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大连市政府决定从市财政调入4500万元,用于补充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目前,大连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涉农县区专项转移支付达到6543.8+0.5亿元,有力支撑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2004年,大连市政府做出决定,在大力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增加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农村。

大连农村中小学校舍破旧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难题。本世纪前三年,大连投资3.3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328栋,建筑面积48.3万平方米。2004年,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大连市政府下决心对大连市农村中小学现有的破旧校舍和旧瓦房校舍进行一次性改造。将原计划在未来2-3年内完成的任务提前到2004年完成。目前,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已有202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其他项目将于年底前完成。这些项目实施后,大连市农村初级中学和镇中心小学将达到省级中小学建设标准。“最好的房子是校舍”在大连农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广大农村人民对这项民心工程的实施感到由衷的高兴。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连市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近年来,大连市农村小学从1300所减少到750所。很多乡镇实现了一镇一校,集中教育,学生坐校车上学。看着高标准的农村校舍和配有风雨操场、图书馆、计算机房、学生食堂的崭新现代化教学设施,看着孩子们控制不住的笑容,一批批参观学校的村民喜出望外。

2003-2007年四年间,大连农村高中适龄人口进入高峰期,更多的市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高中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在连续三年加大农村高中建设投入的基础上,2004年,大连市政府决定为北方三县(市)各新建一所36个班的寄宿制高中。每所学校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除了土地和部分配套设施,三所学校的建设和设备购置总投资需要9000万元,全部由大连市政府承担。目前,3所农村寄宿制高中已建成投入使用,3所学校去年秋季招生2600人。此外,大连还安排了20个高中建设项目,大部分在农村。在增加农村高中教育资源的同时,大连还充分利用和挖掘城市高中教育资源,扩大城市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2004年,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村招生65438+90万人。

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大连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并实施均衡教育的城市。实施了以中小学学校设施标准化、干部教师流动制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均等化工程。大连市领导认为,巩固和提高“九五”成果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推进区域均衡教育,即坚持教育平等原则,为同一地区、同一层次的儿童享受平等教育创造条件,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条件和成功机会。只有推进教育均衡,才能解决区域内教育条件不均衡的问题,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近年来,大连市、区、市、县各级政府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大力推进教育均衡。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大连市绝大多数中小学达到省级标准,400所学校达到国家标准,其中甘井子区、金州区、开发区全面规范了学校设施。城市中小学“街头操场”问题基本解决。全市四个区和开发区有59所学校有塑胶操场。开发区城区18中小学全部铺设塑胶操场。作为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大连开通了教育网,各区市县都设立了远程教育教室。中小型计算机数量不断增加,全市城乡中小学活力比达到14: 1。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在校生71000人,比2002年增加10000余人。高中入学率达到74%。

从1986开始,大连实行小学免试直接升入初中的办法,从1996开始,市区高中实行初中分配招生指标政策,大大缓解了中小学择校矛盾。为城市中小学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立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全市小学和初中教师达标率分别达到99.16%和97.84%。同时,打破了学校干部单一任命制,实行竞争上岗,建立了中小学干部与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各区市县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0%以上。2004年,我市首次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已认定教师资格6526人。大连还实行了公办教师社会养老保险。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为有效解决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市政府于2004年将资助贫困学生工作列入18市民实事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教育局关注弱势群体。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是优化教育软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市近10万名贫困学生获得了就学救助,设立了寒窗基金,启动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为帮助我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顺利进入普通高校就读,我市自2001设立“寒窗基金”,自2003年秋季入学以来,我市采取财政全额贴息的形式,并通过农业银行,还启动了对我省普通高校录取的农村困难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寒窗基金”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配套实施,初步建立了我市今年考上大学的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机制;设立九年义务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为保障全市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2002年,本市设立九年义务教育专项资金,通过减免杂费、书本费等方式,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农村贫困户、特殊困难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保障困难学生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两年时间,市* * *筹集专项资金1397.3万元,资助学生43152人,有效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扶贫工程。建立高中阶段贫困生资助体系。2004年,为加大对高中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我市采取市县两级政府的扶持政策,设立了高中贫困生专项资助基金,对家庭特别贫困、月人均收入低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高中学生给予一定的资助,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市内三所寄宿制重点高中设立“宏志班”,对三北市优秀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学费、课本费和择校费。要努力减轻下岗职工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认真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子女学杂费减免标准,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取消借读费,全市减免借读费3800多万元。

不断深化素质教育

多年来,大连一直把学校德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教育规律,中小学德育内容是分层次确定的。我市多年来坚持以“八心八德两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持德育实践性,1993,大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中小学生学农、学军、学工等社会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拓宽了新途径。10年来,数十万中小学生参加了学农业等社会实践活动。各县区都建立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连还完善了中小学生品行考核办法。* * *大连市委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实招为全市未成年人办了10件实事。建成或开放了一批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基地和场所,开设了儿童电视频道,减轻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净化了学校周边环境,建立了流浪儿童保护中心。中小学德育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模式。

大连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全国参与人数最多的课改实验区。为扎实有效地做好课改实验工作,建立了行政、科研、教研、培训三级组织管理体系,下放课改实验管理权限,调动和发挥各区市县组织实施课改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采取“项目驱动”等有效策略,保证和提高课改实验的质量和水平。很多老师带着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互动学习、自主学习等新的教育理念走进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多次在我市召开新课改经验交流会。“双语教学”也在逐步推进。目前,大连市参加课改实验的学校有1472所,参加实验的学生有57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89%。是全国参与人数最多的课改实验区。

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学生人格档案研究”科研项目。全市20多所学校参与设计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短途线路,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好评。这项研究已成为教育部十五计划的重要科研课题。我市在全国首创了集间隔操、眼保健操、校园集体舞、韵律操于一体的“大课间操”,既增加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市多所学校被评为“大课间锻炼”省级先进单位。我市在全国率先推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机制,取代小学传统的学生评价。国家这些先进的改革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大连各区县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山区率先成立的教育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西岗区率先实行“教育民主”,全面构建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民主关系。其成功经验对国内教育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沙河口区在全国率先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以学生素质评价新机制取代传统评价方式,开创了一条新路,其做法在全国推广。甘井子区建立的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心、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学农实践基地三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更是独具特色,其中科技活动中心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三年来,这三个基地接纳了30多万中小学生,成为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大课堂。这种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利用的做法,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好评。开发区的外语教学和信息教育,金州区的艺术教育,旅顺口区的爱国主义教育,瓦房店、庄河的书法教学,都形成了区域特色教育,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发展特色教育的同时,市区教育部门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名校”三大工程,在培养合格学生的同时,着力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品位,培养一大批拔尖人才。

我市高考录取率和清华、北大录取人数及比例连续八年全省第一。2004年,我市高考录取率达93.93%,本科录取率达64.86%,占全省600分及以上考生的24.18%,比去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进入我市本科一批(523分)的考生有5146人,占我市考生的22.06%,占全省第一批录取考生的19.43%。进入本科二批上线(453分)的考生有11521人,占全市考生的49.405%,占全省本科二批上线考生的16.95%。进入本科三批网络课程(390分)的考生有17003人,占全市考生总数的72.90%,占全省进入三批网络课程考生的16.05%。我市一本、二本、三本录取率高于全省考生平均录取率5个百分点以上。

清华、北大录取110人,占全省38%,创下我市高考新辉煌。这个品牌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市培育优质基础教育的沃土和甘露。

2004年,我市成人高考考生28491人,比去年增加1108人,参加自考考生96743人,成为全省大市。

在多方面的支持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被誉为“艺术家摇篮”的大连十五中,高考录取率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之首。九年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了100多名学生。今年已有24人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比去年多6人,占清华美术学院招生130人的近20%,居全国同类学校之首。每年学校重点美术类大学录取率都超过75%。目前已经有东北三省的美术生涌入这所学校学习。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已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这所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实施创新教育和规范管理,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条件和氛围,其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沙河口区裕华小学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创新教育来激励和发展学生。西岗区伍肆路小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在发展中评价教师,培养教师,形成了一支学生和家长都比较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甘井子区第二小学、开发区第一中学11被省政府授予示范学校荣誉称号。13辽宁师范大学附属高中、大连八中、开发区一中被评为我省示范性高中。目前,我市中小学已形成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学校。这些品牌学校的形成,凝聚了历届校长和众多师生的智慧和心血,凝聚了他们长期奋斗和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凝聚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爱。

在打造品牌学校的同时,大连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校长和教师。周水子小学校长孙景华,全国劳动模范、省级中小学优秀校长,以她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执着追求,在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校长和学习树立了榜样。全国十佳教师、大连市世纪中学教师董大方,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内心而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敬仰和爱戴。大连市教育局决定分别向孙景华和董大方学习。2004年,十五中姜福月等3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8名获全国优秀教师,1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53名、6名分别获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展现了大连教师高尚的师德和进取精神。

职业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和省级示范学校数量也在全省名列前茅。大连的中等职业教育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和宝贵经验,这是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按照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大连经济发展的要求,大连的中等职业教育给予了人才支持,今后,我们将继续做辽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排头兵。”这是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领导对大连职业教育发展的评价。目前大连有9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2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