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想谈一些看法:
一、传播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本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的环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其中。大三学生好奇心很强,容易被外界条件激发。所以,合理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故事引导,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的班级指导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个班级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堂“有趣”的课。所以要把愉快有效的事情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他们只能去探索,去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和引入一些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比如在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知分数(一分)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导全班的:老师:“我们班今天真热闹!你看,老师还带了谁?”展示课件中的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去冒险岛寻宝。你想去吗?”看到那只熟悉的蓝猫在寻宝,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然后我安排他们和蓝猫一起出发,遇到了大啄木鸟分蛋糕的情节,引起了大家的不满,产生了这个问题:两个人分多少才算公平?你能做什么?有同学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老师:你能用一个数字代表一半吗?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操作性情节,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果,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我在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时候,布置了两种操作情境。一种是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和六边形纸片的一半。第二种是用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折叠和绘画来创造其他的乐谱。
孩子经常在操作中思考。学生提高操作,体验知识发展的过程。他们了解和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运算活动中充分施展才华,增强实践探索的欲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为“学”。
3.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来激发乐趣和学习。
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创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上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开展一些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游戏竞赛,为学生创造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将新知识投入到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促进全体学生竞争、学习、赶超。用竞赛来消除课堂上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学习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谁先算出24张就拿到这张牌,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赢。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中的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还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外,还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是我们以前的数学教学所忽略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让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让数学成为孩子们眼中看得见、摸得着、有用的学科,从而把学生从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符号中解放出来。
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突然停电,警报不响了。大家都不知道是不是下课了,我就说:“我们9: 25开始上课,现在是10: 07。你以为就完了?”不仅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能感受到数学在身边无处不在,并在应用中巩固所学,达到互补的效果。
第三,小组合作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在旅游数学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学生们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一些学生充当导游,告诉每个人到达目的地需要多长时间。有的同学负责租房,有的同学负责景点门票,有的同学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通过采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资优学生的天赋得到了发挥,普通学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相互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交流,可以搭建一个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可以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自由的状态,可以引起意想不到的经验碰撞和思维火花,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依赖于同一数学体的判断,只有被同一数学体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和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所以,个体经验需要和同伴、老师沟通,才能顺利建构。
第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依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表达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将跟随你充满激情的语言进入他们的兴趣,你鼓励的语言进入他们的认知,你赞美的语言进入他们的成功。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童趣、感性。大三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老师的过分指责和过分要求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作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不应该过多地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好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期待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中去。所以我试着用“你很棒!”在我的教学中。“再想想”“谁有更好的主意?”“你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充满激情的语言。
第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即学生发现或创造他们想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一个学习者如果不练习‘再创造’,就很难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比如在“一分”的教学中,我并不局限于让学生只叠1/2,而是给他圆圈、方块等图片,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创造,让他们对分数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分数的知识。
第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更有效的数学教学。记得有人说过,“教书永远是一门后悔的艺术”。事实上,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需要老师在每节课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与实际情况的重合,学生式的老师调控。课代等方面认真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时,应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创造条件,使备课预设更加深刻、多样、灵活,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学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让学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