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有什么知识?
第一,春联是一门艺术。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对联、对联、春联、春贴、春单、门对等物。粤语称之为回春、回春,闽南语称之为载淳。
每年春节,中国人都会贴春联来迎接节日。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朝鲜、韩国、越南也和我们一样过春节,贴春联。
红学大家周对春联赞不绝口,说“春联是举世无双的最伟大、最壮丽的文学活动。”
春联有四种。春联最常见的是以对联的形式出现,工整对仗。这就是“门联”。还有一些单幅春联,上面写着一些吉祥的话,叫做“春联”。
春联还包括方形菱形的“斗锦”,又称“门扇”、“斗方”。还有一种春联,专门贴在两个门上,叫“门心”。
第二,春联本来就是桃的象征。
自战国以来,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侧悬挂“桃梗”或“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两块桃木,宽一寸,长七八寸,上面分别写着“申屠”和“雷宇”。有些符涛,还绘有“申屠”和“雷宇”的神像。
传说东海独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在桃树下,有申屠和雷宇,他们负责管理鬼魂。他们有无穷的魔力。他们只要发现鬼做坏事,就会把恶鬼绑起来喂老虎。
“曾经”?《礼仪纪年》记载“正月初一,桃色触户,神仙有名,万鬼畏之”。左申屠右雷宇能镇邪驱鬼,是最早的“门神”。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4年的除夕,后蜀的主人孟尝君命学士辛在红木上写对联。新大才子写出来后,有艺术造诣的孟畅很不满意。孟畅拿着自己的毛笔,亲手写了一副春联:“新年余庆,佳杰诺。长春”。
在孟昶的倡导下,骈文取代了“申屠”和“雷宇”。符涛不仅能辟邪驱灾,还能祈祷许愿。人们一度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随着敦煌遗书研究的深入,世界纪录协会公布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传,四令始开。”
这幅春联是唐代刘所作,成书于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比孟昶题写的春联早了240年。
宋代曾经在红木上写春联,王安石在诗中记载“千户总换新桃换旧桃”。北宋《岁时杂记》记载,当时的人们喜欢在红木板上刻吉祥文字。
后来红木板逐渐被纸代替,但不是很流行。南宋《孟良录》记载,除夕贴一张“春节贺卡”,其实就是一张纸春贴。
到了明代,“符涛”才真正改名为“春联”。据明代陈说,春联的名称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定都南京。
每年除夕,官员和学者都要在门口贴一副春联。朱元璋本人微服出行,与民同乐。朱元璋亲自写了春联,送给单身汉陶安和其他官员。
在朱元璋的大力推动下,春联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因如此,关于春联有两个传说,都与朱元璋有关。
有一个传说,朱元璋视察时,发现一家杀猪店忙得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场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斩断是非之根。”屠夫不敢贴,决定挂在中堂,每天烧香。朱元璋闻听此言,下令赏银三十两。
还有一个传说是“福”字颠倒,也和朱元璋有关。朱元璋用“福”字做记号,准备大开杀戒。为了拯救生命,马皇后命令全城人民在黎明前张贴“福”字。
一家人不识字,就把“福”字倒过来。第二天,沮丧的朱元璋打算采取这次行动。马皇后劝道:“家里人知道你今天来,故意把‘福’字贴反了。这不就是‘福道’的意思吗?”
朱元璋觉得有道理,就放了这家人。贴上“祝福”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既是为了好运,也是为了纪念马皇后。
清代的夫差敦冲认为春联是桃的象征。当时文人入腊月后在市场上写春联,换取一些点缀的费用。小年祭灶后,大家开始挂春联,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旧貌。
第三,春联讲究禁忌
传统春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联。面对大门时,从右到左依次用右手上、左手下、横批或横幅读字。
后来由于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很多春联都改成了左下右上的对联,条幅统一从左到右。
既然春联有两种形式,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张贴呢?首先看横批,确定是什么样的春联。这两种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横批是从右到左“安全进出”,那么右手联动,左手联动;如果横批是从左到右“安全进出”,那么左手联动,右手联动。
第二,判断上下链接。有一个原则,就是收入持平。对联的最后一个字通常是连音字,包括上声、降调、入声的字,也就是普通话的三声、四声的字。对联的最后一个字通常是平声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声两音字。
比如“青竹常留四时,金鸡归万家春”。不能贴上“金鸡报春万家,翠竹常留四季”的标签。
再比如,“盛世春花蛇生废墟,栀子花曹植芦栖香”,“海棠河龟蛇献生日;繁荣的花园和田野是绿色的春天。”春联很少有平的,要联系语境,根据内容判断。
在选择春联的时候,也要讲究“门当户对”,大方协调才合适。普通人选择宽度为15到20厘米的春联。商店和店铺,根据门面的宽度,选择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即使在政府大院,春联也不能超过40厘米宽带。
春联除了门联,还有一个单字。如“春”“喜”“福”“寿”“人”“你”。最常见的是祝福贴。一般大家都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在山西和陕西,把“有”字倒过来的习俗进一步演变。
还有二字斗,比如“大吉”“长满”,一般都是直写的。金桔盆上,贴“大吉”;米缸上面,贴着“常满”或者“满”的字样。
还有“花开富贵”、“出入平安”、“开门见福”、“开门庆幸福”、“春光满堂”、“荣华富贵”等四个字。
顾名思义,花盆花瓶贴着“花开富贵”的标签。大门上方贴着“安全进出”、“开门见幸福”、“欢迎光临”等字样。院内张贴着“春光满院”“春光明媚”“满院生辉”。
鸡鸭舍,贴“鸡鸭满圈”牛羊棚,贴“牛羊成群”。院中有大树,有“根深”之称。炕上贴着“幸福健康”。厨房里贴“节俭”之类的。
如果你把它放在错误的地方,你会开玩笑。以前,还有人不识字。我觉得都是四个字,而且不是糊的。所以,他快刀斩乱麻。
在猪圈上,粘贴“人口安全”;卧室里贴“肥猪满圈”。有那么一瞬间,这是一个笑话。这个故事是清代李光廷记录下来的,收录在《乡约释易》中。
各地贴春联的时间略有不同,有的是腊月二十三,有的是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春联象征着幸福和好运,不应该随意焚烧、撕毁或涂画。
一般来说,春联要挂到明年。贴上新春联才能摘下来。有些地方会烧旧春联,寓意:摆脱旧年的厄运,迎接新年的祝福。
有个神话说春联是天上神仙。春联烧好后,神仙会飞到玉帝那里,给家里带来好运。在此期间,如果春联损坏,需要及时修复。
在一些地方,人们认为春联是用来驱逐年动物的。过了元宵节或者农历二月初二,就可以把春联摘掉了。更多的人,采取放任的原则,任其日晒雨淋,侵蚀脱落。
传统春联一般写在白纸上,后来写在红纸上。中国人认为红木也是红色的,表示吉祥,可以驱邪,所以大多数春联都是用红纸写的。
近年来,写在金纸上的春联也开始流行。在今天的朝鲜和韩国,包括中国的朝鲜族聚居区,仍然保留着在白纸上写春联的原始习惯。寺庙和尼姑庵,统一使用黄纸。
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当年贴白对联,第二年贴绿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有的地方当年贴黄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在其他地方,我们干脆三年不贴对联。
这种春联是用特殊的颜色写在纸上的,俗称“孝联”、“孝联”或“丁酉连”。第四年,丧期过了,就可以贴红纸写的春联了。
在福建省的莆田、仙游、福清和兴化地区,人们会为哀悼者张贴朴素的春联,其中大多数是绿色的。普通人贴白头春联,或者白额春联。即在红纸的上面,留一个长约10 cm的白额,也称关节。
满族崇白,清廷曾经用白纸写春联,外面蓝边,里面红条。民国以后,满族逐渐被汉族同化,这种习俗逐渐消失。
写春联是有讲究的。
1,写春联一定要用红纸。
这来源于一个传说,说“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每年除夕都会出来伤人,但“年”害怕红色,所以每个家庭都在除夕在门上挂红色的东西。事实上,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吉祥的颜色,象征着繁荣昌盛,增加了节日的气氛,所以用红纸写春联是很有必要的。
2.纸张大小
写春联的纸要看地方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过去和现在不一样。住在城里有楼层没有门框,楼层不高。
3、字迹工整
春联要讲究书写苍劲,透纸背,字迹工整。
4.内容要吉祥
写春联要求写大家熟知的、吉祥喜庆的字,切忌用不雅的、不吉利的、不文明的字、词、同音字、谐音。注意用词得当,不要过于夸张和夸张。
5、上下对联字要对等。
上下对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最需要注意的。不仅上下对联字数相等,书写时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也要相等,这样贴出来的春联才整齐。避免使用一些现成的说辞、大话、空话。
6.语音的上下两部分是一样的。
上联和下联对应的词的词性要一样,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
7.上下连词的句法相似性
上下对联在结构上要对应,要协调,主谓搭配主谓,动宾搭配动宾,等等。
8.上下环节的节奏是对应的
上下对联的节奏一定要一致,节奏一定要细致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好读。
9、层次与水平相融
上下关节的水平音对应咕噜声。春联讲究平、平、相对、和谐,意思是上下对联是两个对立的词,不是既平又平,而是一个要平,一个要平,这就构成了语言的音乐美。
10,上下链接的语义不要重复。
上下对联中对应的字、词有重复的意思,如“中国”对“中国”。
11,横批要配对联。
反串和纯对联的内容息息相关,经典的反串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幅横卷是春联内容的升华,是春联的主题,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