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反思1我在近几年的科学教学中逐渐沉淀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具有敢于质疑和原创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老师,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乐于提问,提出不同的方法来回答问题。如何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一些体会。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在科学课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问,而不是解决问题。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引起的定向、注视、接近和探索的心理和行为动机,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好奇心是儿童的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探索周围的一切,善于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要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解决科学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通过小组合作怎么做?我们认为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组数要合理,一般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使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最优组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进步。
合作意识等因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根据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以及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的学习小组。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要经常轮换,让团队成员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逐渐形成战斗集体。这样,小组成员负责组织、记录、操作、观察、提问、解疑和报告...老师负责观察指导,让一节课有条不紊的完成任务,收获知识。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反思2回顾第一学期的工作,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始终以勤奋踏实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今年的工作体现如下:
我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别人学习,吸取营养,仔细体会新形势下如何当好老师。我也知道,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刻以身作则。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奋,责任心强。我愿意接受学校分配的一切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今年在五年级从事理科教学。
1.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从普通班抓起。“课前研究,课中探索,课后思考”,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力让教学工作更加完美。
(1)课前备课,科学课需要的实验资料。认真做好教材学习,了解教材结构,重点难点,掌握知识逻辑。
(2)在课堂上,关注所有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操作中,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自主探究。
(3)开展丰富的科学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如造船大赛、我的水钟、我的摆钟等充满科学知识的趣味比赛,让孩子更加热爱科学,用科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2.为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我还积极参加讲座和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不懂就问,博采众长。积极参加区内教研活动和校内评课,认真听取别人的交流和反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3.主动承担区级研讨,课前认真准备,课后结合教研员朱老师和各位老师的点评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主动承担森林课,课前提前去几次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考虑到森林公园面积大,思考开展什么样的讨论交流活动,精心规划调研路线,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让全班同学课后交流、总结、反馈、评价。
这一年对我来说是忙碌的一年,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难免会有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几个“多”和“少”的教育行为,给我的教育带来了多少欢乐。不知不觉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融洽,教育变得更加有效。
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课堂探究。
课本上几乎每一课都有观察、练习和讨论。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需要老师更细致的讲解和指导,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包括活动的设计、实施、交流、评价在内的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从解释者、讲述者和指导者转变为服务人员、顾问和提供帮助的人。
(1)训练发散题。
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判断学生学得好不好,不仅要看学生答了多少题,还要看学生提了多少题,有没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和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提问能力。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这一点。有时候在黑板上写完后,让学生思考“你看到题目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实验教育学中,我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报道你的所见所想。”课堂教学结束前,会要求学生提出再次学习后的感受或问题。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引导他们亲自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的方式。
(2)大胆猜测,做出各种假设来预测一个问题的结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测,不能局限于少数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鼓励和激发兴趣。有时候,外界刺激的使用是有一定效果的。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你自己的结论比什么都重要。评价的时候,我不看重学生产生的“成果”,而是表扬那些在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经常跟学生说,老师看重的是你怎么学习,采取什么方法,结果不重要。心理学表明,错误、失败或走弯路的经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成功不是最好的,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成功。让学生经历一些教育上的失误和弯路,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非常有利。
第二,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学生们非常喜欢实验操作课。除了气氛的新奇,他们主要是兴奋和渴望尝试那些新奇的乐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实验计划的顺利进行:
(1)开学时做好实验计划。文中有很多实验,但不一定要在实验室里做。我们选择了一些关键的实验,分组组织实施。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承诺,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告诉他们实验教学的内容。
(2)重视各种材料的编写和积累,实施实验教学。每次实验前,教师要填写设备使用登记表、演示实验通知单、演示实验记录、分组实验通知单、分组实验记录(学生填写)、实验室使用记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课题的需要积累资料,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三,课外延伸,课内反馈,做好探究活动的实施。
课文中有很多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如果你只是把它设定为一个“任务”,下节课再问,可能只有极少数学生完成。因此,如何把本文中的探究活动付诸行动,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活动不是老师建议,而是让学生说怎么做,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使探究活动难度适当,充满幼儿的兴趣,注重幼儿熟悉的、能操作的、容易引起其直接兴趣的活动。
(3)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
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有付出也有收获,增加了一点经验,也多学到了一点东西。新的一年,工作学习都会有新的开始。今后,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在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努力搞好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第四章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自我主体行为及其行为基础进行的批判性观察。通过观察、回顾、诊断和自我监控,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和探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教学中“教”与“学”活动的合理性作出准确判断,找出自身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
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之初,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却往往忽视引导学生整理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无法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问的意识明显增强。比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见的话就是“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问题”“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问题”等等。,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导致经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上课“迷茫”“困惑”。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导致学生提出相当一部分可能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还可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提问意愿,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作为老师,为什么不呢?
1,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反思
作为老师,每一个教案都是精心设计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相当不错;但也有人觉得别扭死板。如果你及时记下你的教训,并在下一轮教学中借鉴,若干年后,你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方法。举个例子,高三的时候,我在301的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水的三种形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这种形态之间的转化是用语言加热还是冷却,学生很难接受。听完之后,我迷迷糊糊的。即使当场记住了,以后也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下去,其他同学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我在302班的时候,先准备了一杯冰,一些盐,水之类的一些材料。拿常见的材料举例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很快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这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入教案,在下次教学中继续使用这种方法,大大节省了备课时间。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2.关于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思考。小学科学课的每一册、每一单元看似独立,但细看,其实有很多联系。在每节课的介绍部分,很多都是通过复习来介绍的。利用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来加深新的知识。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或疏漏,比如学生对割裂已久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以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如果教师没有完全理解,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错误和疏漏,记录这些相关情况,完善自己的教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
3.对教科书中细节问题处理的思考。
课本上有些知识并不重要,也不困难,但对理解和掌握重难点是有帮助的。有时候老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者早就应该掌握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的时候,包括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我觉得学生按照字面意思应该很容易理解,但是最后一个问题,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懂,这让我意识到有必要先解释一下这些术语。明确这些概念后,学生可以在模拟实验中快速模拟日食。这样日食的全过程就很好解决了。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解释天文现象,这真的让他们很开心。
二、科学教学的反思应该体现什么?
1,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们在课后反思时,要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恰当,对教材中知识位置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是否已经在教学预设中成功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谨科学。科学课中概念的形成必须依靠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建构科学概念。所以活动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一定是老师们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和展示时间是否合适。科学课的学习需要一系列探究材料的帮助。对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否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准备的,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是否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否体现出事物的相关科学概念和规律,即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结构性材料。其次,反思性材料的呈现时间也很重要,因为科学课上学生对材料的关注程度往往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的恰当呈现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群体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小组合作。目前,老师们已经认可了这种学习方法,并大力推行。但是大多数集体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没有深度。这是因为老师只注重活动的形式,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小组内部分工不明确。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小组活动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思考的深度,然后在分工明确、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再考虑活动的频率。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决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本质内涵。
我认为,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把科学课上得更好。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思考。对蚯蚓的观察产生了两个有趣的问题:头尾之争和前进方向。通过学生观察,还是有差异的。我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是很满意。如果可以用DV拍摄出需要的片段给学生看,那么这两个问题就圆满解决了。
蚯蚓教学的思考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的科学老师韩晶。今天教蚯蚓,人教版三年级理科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课,动物。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了科学观与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态度,以期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这一课:
第一,实施三维目标。
1,科学概念。
为了在教学中达到这一目的,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蚯蚓的身体结构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活动后能正确理解蚯蚓的身体结构。后来我还用了一张蚯蚓的图片来巩固自己的知识,从而巩固了这部分知识。对于蚯蚓对水的反应这一部分,我提问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2.过程和方法。
这一目标体现在“观察蚯蚓的身体”和“比较蜗牛和蚯蚓的异同”的教学中。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蚯蚓,通过绘画来描绘动物的形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用各种形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在这个班级中,中学生在这一部分表现得非常好。他们根据观察到的蚯蚓画出各种形态,画得惟妙惟肖。这节课结束时,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用维恩图的形式解释蜗牛和蚯蚓的异同。在教学中,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填写、汇报,以顺利完成这一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个目标在这节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非常明显,尤其是每次观察活动结束后,学生都能主动把蚯蚓送回喂食槽。
二,这节课的成功
1,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之初,教师为学生创设观看蚯蚓图片的场景,让学生喜欢上蚯蚓,同时点燃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蚯蚓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充当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则扮演了课堂领导者的角色,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得这节课充满了孩子的兴趣,更有科学家的风范。
3.实验教学借用。
在蚯蚓对水的反应过程中,观察实验的借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同时烘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体现了团队学习的精神。
三,本课的不足之处
1,观察技能有待提高。因为初三上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在这节课中体现的比较明显,但是这节课大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只是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观察,更不要说如何观察动物了,对观察的要求和目的也不够明确,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学生课堂语言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有点难,但是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规范科学课堂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我们学科的课堂语言要求规范、严谨、准确,所以要从低年级开始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使我们的科学课堂语言规范、准确。以上是我对这门课的反思。请指出政治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