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农民”的翻译
一个
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粮食。
没有一块地不耕种,但仍有农民饿死。
《为农民两首诗》是唐代诗人沈李的一组诗歌。
两首关于农民的诗
一个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很多食物。
天下没有废天地,劳苦的农民还在饿死。
第一首诗开头就把“一粒谷子”变成了“一万粒种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推而广之,说明在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与前两句结合起来,构成了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启蒙男人”是为了更强大的“头发”。这三首诗用进步的笔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创造力,让下面的结更加凝重,也更加痛苦。“农民还是饿死的”,既让内容连贯,又突出了问题。
勤劳的农民用双手获得了大丰收,但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饿死了。诗歌迫使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思考“是谁创造了这场人间悲剧”。
诗人将这一切置于幕后,让读者去发现和思考。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为富人产生了惊人的作品(奇迹),但劳动却为劳动者产生了极端的贫困。劳动建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建造了洞穴。劳动产生美,却给劳动者产生畸形。”
扩展数据:
《为农民两首诗》是唐代诗人沈李的一组诗歌。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第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辛苦苦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饿死的现实问题。
第二首描写了烈日炎炎的中午在农民地里劳动的情景,大体表现了农民一年四季的艰苦劳动生活。最后,诗人以“谁知每顿饭都辛苦”为座右铭,表达了对农民的由衷同情。
诗集选取了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众所周知的事实,集中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全诗风格朴实厚重,语言通俗朴实,音节和谐明快,虚实结合,对比运用,增强了全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影响。在现代,它们被选为小学的思想教科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