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一是树立信息教育质量观,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校教育、学科教育和课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在这个主阵地上,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纵观国外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一不是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种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契机,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革教育体制、内容、方法和手段,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被广泛使用。教师要善于把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用计算机解决这些问题,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长期对计算机的兴趣特别有效。每学期期末,所有老师和班主任要统计学生成绩,计算总分和平均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这项工作繁琐易错,工作量大。我把这个问题引入excel教学,引导学生用公式或函数求解。学生看到自己的各门课程的平均分,自己的总分排名,每个班的各门课程的平均分都用excel做得相当轻松,都很兴奋,很有成就感。在单词教学中,还组织学生设计每节课后面的班级黑板报、校报等,对提高学生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低于总课时的70%,这说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学,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身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终身受用。良好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在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自学方法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采用任务驱动法。
课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并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
2.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本来完成任务。
让学生阅读课本来完成任务。当学生们读完课本时,他们似乎经常能理解它。然后老师提出几个难题来完成任务,组织学生边看边讨论。经过讨论,大部分同学已经知道如何完成任务,但理解还是杂乱无章。最后老师做总结,说明难点。
3.当你在完成任务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利用帮助。
教师要专门花时间详细讲解如何使用WINDOWS98操作系统或软件自带的“帮助”,让学生可以随时调用“帮助”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教学中,每当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难题时,我都会让他思考“帮助”中是否有相关条目,并鼓励他自己调用“帮助”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善用“助”,爱用“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整合英语、物理、数学、美术等学科的资源,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教育。比如计算机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不熟悉的英语单词。在教学中使用金山快盘或金山词霸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单词的含义和用法,会促进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素材资源,为未来的语文创作奠定基础。再比如,我在讲WORD字体的颜色设置时,引导学生发现,当选定的文字设置为红色时,学生首先看到的是浅蓝色。这时我向学生指出这是反射的原因,并进一步向学生解释这是物理三色(红绿蓝)和艺术三色(红黄蓝)的区别。
五、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既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在用计算机完成一项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
比如我在教WORD的时候,刚好离元旦很近。讲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任务。学完这一章后,每个人都会给我一张贺卡,并发到我的邮箱里。而且,我想把我收到的最好的十张贺卡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在设计中,所教的五个知识点隐含在五个小任务中,每节课都要完成一个小任务。为了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必须把这个小任务细分成更小的任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们会尽力认真学习教材,核对资料甚至互相交流、讨论、合作。经过不断的探索、修改和完善,他们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