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分米厘米毫米”讲稿

小学“分米厘米毫米”讲稿

首先,谈谈教材

我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理解,是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开始,是在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讲授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度单位,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换算等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对于实际应用也是必要的。

2.教学目标

知道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前进速度。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

知道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二,教学思路

1,数学教学

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米,我打乱了原来教材安排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和毫米,重新编排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老师就不需要花时间让学生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了,无形中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将有助于学生有序地建立量的概念,为学生今后学习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数学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年龄出发,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思路,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介绍了清明节扎小百花留下的铅丝,让学生感受到长度的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与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在教学活动中,也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让学生知道1分米、1厘米、1毫米后,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单位。

学完数学知识后,要让这些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实践中,我让学生判断周围物体的高度和长度,比如:旗杆高度10米,铅笔长度10厘米,高度120厘米等等。

3.亲身经历,从中学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设计这门课程时,我采用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际操作与空间想象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内容分层提炼,围绕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节讲授。第一段约分米,第二段约厘米,最后一段约毫米。课堂上的知识量比较大,所以我主要以厘米的教学为主,分米和毫米花的时间比较少。

在理解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公制刻度,得出从“0”刻度到“10”刻度的长度是1分米的结论,然后让学生用手比较1分米的长度,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是1分米,从而全面感知1分米的长度。

知道了厘米,就可以从三角形观察到1厘米的长度,也让学生知道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单元的长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最后布置了测量铅笔盒,让学生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初步让学生感知了三维图形,建立了空间的概念。

在理解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下,想一想1mm有多长,初步建立1mm的概念。

5.强调过程教学。

通识教学非常重视新课新知识的巩固,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和深化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转而重视过程教学和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这门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在学生对1分米、1 cm、1 mm的理解和建立他们对长度的概念上,只留下少量时间做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