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作文教学改革道路上的教学体会

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是练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所见所闻所想。可见,小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一种练习,是用自己的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不需要过多的加工和润色。然而,作文仍然是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最大障碍,相当一部分学生提起作文仍然不会写。

究其原因,一是老师人为增加了作文难度,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笔都要写有一定水平的文章,希望所有文章都能达到发表的标准,于是要求越来越高,远远超过一般学生的作业水平,结果成了阻碍,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厌倦。二是因为学生接触过现实生活,参加过一些活动,但由于观察能力弱,思维能力弱,语言组织能力不高,形成了“茶壶里煮饺子”的局面。如果老师对他们的引导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会在一次次挫折后沉寂,也会对作文失去兴趣。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表现,我从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两个方面对小学生作文进行了“加强听说,加强读写,促进整体”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加强听说训练,提前开始写作。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格雷夫斯(Donald Graves)长期致力于小学作文教育的实验研究,被誉为致力于写作教学的“十字军”。他提出了“写作先于阅读”的观点。他认为,儿童在学会写字之前并没有学会阅读,相反,他们在学会阅读之前学会了写字。他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文章比作密码,把写文章比作编码密码,把读文章比作破解密码。对于孩子来说,文章是一个神奇的密码,他们很想学习这个密码。在孩子眼里,做密码远比破解密码容易。所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即使在学前班也有这种编码“密码”的能力和爱好。他们的表现就是喜欢在墙壁、人行道、水泥板等地方画各种符号,这其实是孩子的自我宣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早期培养。在学生学会阅读之前,教师应注意诱导学生的写作欲望,组织写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写作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一二年级加强听说训练,提前开始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小学第一天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表达欲和听说能力。每周都有听力和口语题目安排,每天说一天。比如入学教育的听说训练,分为自我介绍、校园参观、我的老师和我的同桌等。这样,学生每天都有新的话题,逐渐养成了爱说话、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学完拼音,让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自然就开始写拼音日记了。

我对学生说话的起点要求比较高。当他们开始说话时,他们被要求说出完整的句子。例如,一个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赵玉安,我六岁半了。我来自无棣实验幼儿园。希望大家能和我做朋友。当你学习课文时,你会完全依赖课文训练。将每篇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排列成科学的训练序列,结合课堂教学创设语言情境,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训练语言、锻炼思维的主要途径。比如依托课文,抓重点句型的训练;关键段落的训练;文字插画训练等。就这样一课一课的练,课一课的学。书上的范文,老师的例句,同学的好句子,课外阅读的佳句,都在学生的脑子里融为一体,需要的时候就会冒出来。

另外,我会每周开设一次听说培训班,进行专门的听说训练。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特点,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都很强。比如,我利用视听媒体等视觉手段,以其绚丽的色彩和迷人的画面,深深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或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边玩边聊,积极参与。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有时我会看图编故事;有时给出故事的头尾,让学生想象中间内容;有时我听立体声,编故事。让学生在音乐和童话的世界中畅游和联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读写结合,科学有序的训练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读书是一件‘吸收’的事。从阅读中,我们可以接收到别人的经历,接触到他们的感受;写作是一个‘出版’的问题。从写作中,我们可以展示我们的经历,揭示我们的感受。”这段话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本质,说明阅读和写作是相通的。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加强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

1.读写同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进入初三后,我加强了阅读方法的指导,传授“四步阅读法”,即“初读,扫清文字障碍;仔细阅读,理清作者的思路;精读和关键词分析;大声朗读,整合应用。”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整本教材的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课。“段”是初三语文教学的重点。主要训练八种基本段落类型,让学生知道每段有几个句子,每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句子之间是如何联系的。比如在教《晨读》第二段的时候,让学生第一遍读,知道这一段有几个句子。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画出一句概括整段的话,即“三个小伙伴坐在村头的石磨上,早上开始读书。”然后仔细阅读句子,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问:看完第一句话你想问什么问题?(三个朋友早上怎么看书?他们读得怎么样?)然后我把自己分成三组讨论,找出了描述三个小伙伴阅读的不同动作。我得出的结论是,坐在右边的小女孩非常专注地阅读,她“完全被文字吸引住了,甚至没有注意到她周围的鸡在叫。”中间的小男孩“背得很好,记得很牢,露出很得意的样子。”最左边的那个‘小男孩’似乎在思考一个难题,以及以后如何好好学习。“然后提问:看完这些句子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因为这些话很具体。)我又问,这几个字的顺序可以交换吗?学生们又讨论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不行。因为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从右边最认真的小女孩到左边调皮的小男孩,层层叠叠,一句比一句具体。最后,让学生把这段大意摘录到段子本里,大声朗读并背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了写作技巧。课后通过一般分段练习写一段“课间十分钟”。这样,一课一练,每一篇阅读课文都变成了写作教材,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读-仿-写”中一步步提高。

2.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益。

虽然教材大部分来自名篇,但每本书容量最多也就30左右,五年下来也不过300。显然,用这个量阅读并不能提高读写水平。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尤为重要。我从三年级开始改增加阅读时间限制,阅读课每周2-3次。要求每人平均拥有10以上的课外书,搭配合理,门类齐全。在阅读课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边读边写读书笔记:摘要、情感、评价、提纲。每人每周500字。定期举办故事会、作文大赛、阅读大赛、速读大赛、笔记展评等活动。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又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发展了语言和思维,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优化作文课堂结构,坚持“限时、高效、大量、低耗”的原则。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我实行了限时原则:初三学生半小时写400字左右。就这样,一周两节作文课的程序是这样的:写作文前,提前安排好作文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左右,老师和学生讨论写作思路,制定文章的布局。然后学生会试着独立写30分钟,这样第二节课就已经写完了,会有一整节课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评价和批改。在评价和批改时,要采取积极评价的原则,多肯定,尽量在最小的范围内修改,尤其是困难学生的作文。优等生作文从立意角度评价;从精彩的句子中欣赏中学生的作文:学困生的作文,都是从好词好句中夸出来的。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这样安排作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立即得到积极的反馈,积极参与作文评改,改变了以往因批改迟缓而带来的负面因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学期的大作文量是以前的两倍,大量的写作评语让学生的写作技巧越来越熟练,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生活源泉。

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代表他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只有带领学生在生活和自然中观察体验,在身边的人、事、物、景中寻找写作素材,才能真正增长见识,训练思维。孩子往往对身边看似熟悉的东西不够重视,或者觉得不值得写。被引导之后,在他们的作品里,那些平时很平常的东西,就有了另一层含义。男生高升,偶然玩到气球,为灾区孩子做了一个义卖气球。同学杨婷婷看到了这个奇妙的想法,长大后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超级能源汽车,可以在风雨无阻中行驶。吴看到老师头发上飘满粉笔屑,就想做新的黑板和黑板...在他的同学眼里,世界变了,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赞美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发现手中的笔依然是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