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一年级阅读课教学评价的思考
阅读教学以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学生现有经验为基础,以阅读发展为主线。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活动中,促进语言与精神同步发展,学语文与学做人同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创设理想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具有“形式真实”、“情感激烈”、“意义深刻”、“融理于其中”等特点,能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生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文本理解的深刻性,保证语言实践的有效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现实生活环境或类似的虚拟情境中学习,是学生理想的学习境界。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文本,引向自主,引向成功。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初级阶段,但文字本身是抽象的,不像图片、实物那样能直接引起视觉快感。这给六七岁的孩子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实验教材选用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充满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儿歌等,非常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和自身的吸引力,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阅读,主动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和享受。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向刘老师、郝老师、文老师学习,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三位老师将学生置于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他们享受着“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这是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需要。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才能在对话、包容、平等中相处,积极合作,学生才能形成自由、独立、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放松,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能活跃顺畅。这样学生就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有一种“跃跃欲试”的热烈氛围。
在操作上,三位老师力求亲切。学生把老师的善意当成一种奖励和鼓励,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有精彩表演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时,及时鼓励,因为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问,无所顾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其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主体,他们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绘画、跳跃、唱歌和表演)。在教学中,三位老师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将绘画、歌唱、表演、演讲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阅读教学可采用以下方法。
1.用绘画来促进思考
形象思维是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儿童喜欢通过绘画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把语言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新教材里的插图鲜艳漂亮,孩子们很喜欢。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为一些课文编故事的结尾,自己编故事,用插图来表达。
刘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爱图的特点,用图片的直觉代替刻板的文本阅读,让学生讲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孩子们的个性在对图片的观察中得到充分张扬。
创造讨论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要抓住重点问题,根据一定的目的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来“阻挡”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学生做了不完整、不完整的发言,老师也不要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切断思路。当学生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提出独到见解,进一步启发教师,从而提前纠正不准确、不完善的理解,调整计划,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3.营造积极体验的氛围。
比如在“比较尾巴”中,在孩子们充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后,老师马上展示其他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谈论。学生们跃跃欲试,他们都参与到体验汉语的乐趣中。让单调的阅读课潜移默化地走向生活。
4.欣赏是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添加剂
在课堂上,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欣赏。因此,教师不应该吝啬于表扬或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很微弱的思维火花,老师也要抓住机会“帮忙”。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知识、经历、优点不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也不同,要想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一年级学生的表扬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鼓励,如“你很棒”、“你又给了老师一个惊喜”、“你真的很了不起”,还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如点头、竖起大拇指、与学生握手、抚摸学生的头或亲切地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感谢,微笑、喜悦、惊喜等生动的表情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经常有家长打电话说孩子回家很兴奋,老师又显摆了。可见学生有多在乎老师的表扬。作为老师,不要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那短短的一句话,很可能就是孩子成功的动力。
5.实施精读,注重培养语感。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阅读原文的实践基础上的,即通过各种方式连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文本的内涵。”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内化模式语言的过程,也是积累语感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朗读(背诵)在实验教材中一直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对课文材料的理解也非常重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文本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实施阅读,做到以阅读为导向。要打破教师教阅读的思维,树立学生的阅读思维,给学生阅读的权利,充分信任学生理解并读好课文。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多种阅读形式,如个体阅读、小组阅读、角色阅读、自由阅读、竞赛阅读等。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的对象和方式。老师也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流利地阅读,在爱中进入状态,最终熟悉阅读。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其次,要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感受事物,受情感影响,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愉悦。教师可以通过品尝关键词来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通过视、诵、听、思等多种感官的联合加工,将故事中的人、事、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活了心智,从而具有立体的、全方位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想法,珍惜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三,激发想象力是提高阅读的有利保证。课程标准对高一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学生可以借助想象从头脑中再现课文的内容,因此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非常重要。
1.通过“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表象是创造想象力的必要条件。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如实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想象积累丰富的素材。例如,刘老师正在讲授“比较尾巴”这一课,为学生提供各种小动物尾巴的图片,让他们观察各种动物尾巴的差异,丰富学生的外貌。文老师在教爷爷和小树的时候,用课件让学生观看小树被冬天的寒风吹动,发挥想象力,了解小树和爷爷的心理活动。而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棵小树,在脑海中展现一幅冷风习习的画面,用生动的阅读来传达你的感受,加深你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
2.在“阅读”中激发想象力
朗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可以使内心的理解外化,使文章升华。在四季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的创造性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春天万物复苏、夏天植物繁茂、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雪花飞舞等美好场景。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和活泼俏皮的语言再现了四季的特征。通过朗读和图片,人们可以感觉到仿佛置身于周围,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东西。
3.做好熟悉阅读,加强积累和运用。
“重积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积累是学习的前提,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语文,要注重积累和运用。只有把大量优美的文字和名著储存起来,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这里,三位老师及时利用适当的课后练习来积累单词。在“我会读”、“读会说”、“我会说”、“读会画”的题目中,有单词练习(如叠字、形容词、单词搭配)和句子练习。教学时,他们让学生先读,联系生活发展实际后再写。这无疑是现代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这个观摩课对我来说真的很珍贵。相信有了这些同行的指导,我的阅读课一定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