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小学

第一,你跟德国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定位有关。作为介于幼儿园和中学之间的教育阶段,德国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逐渐教会孩子从幼儿园的游戏式学习转变为系统化学习。德国初等教育的任务除了教授阅读文章、写作和计算等基本的文化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之外,还包括维护和关爱“儿童在其所生活的世界中的求知欲和学习乐趣”。因此,德国小学保持慢节奏的课程教学,跟随儿童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快速发展。

第二,你跟德国家长的决策权和教育观念有关。小学升初中后,德国学生会升入几种不同类型的中学,如职前中学、实用中学、综合中学、文科中学等。其中,文理中学是一类声望很好的中学,直接通向高校,后学前是声望最低的机构,直接通向高职。小升初是德国孩子人生的重要一环。学校和老师会给每个学生一个明确的意见,要上哪种中学,但最终决定权在德国家长。在德国,这被称为“家长的教育权高于高校”。虽然大部分家长都会听从老师的建议。但是,如果家长愿意,可以不顾老师的建议,把孩子送到自己想去的机构。有了升学的决定权,德国家长就减少了一个焦虑的原因。此外,德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中国父母不同。相比中国那些雄心勃勃的父母,德国父母可能只是希望孩子做自己。

第三,德国没有“高考”,教学体系具有连续性和均衡发展的特点。德国没有“高考”的坏心情。初中毕业后,学生被分开,将近一半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体系。中国没有类似百万军人挤高考过独木桥的现象。学生进入初中后去不同种类的中学。但是,不同种类的院校之间是有连续性的:一方面,学生要根据学习成绩在不同种类的院校之间转学,另一方面,同一所学校会给学生获得不同种类的毕业证书的可能性,供其选择。所以在德国教育界,学生向上或向下流动的安全通道都是畅通的。上什么大学很关键,但还不足以关键到决定一切。即使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进入后行为中学,参加高职教育,仍然有机会上大学,很可能不会走进死胡同。

4.德国是一个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一个有法制的国家,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德国作为一个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可以给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即使人们在教育和工作上不成功,也有国家福利援助作为最后的保障。德国作为法治国家,保证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平均每个人都要依法办事。走向更好的生活,不一定要“仕途有成”。即使是没有权力和潜力的“普通人”,也可以活得有尊严,不用担心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5.小学教育的从容淡定也得益于德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没有跟上攀比的潮流。每个人都静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德国人倾向于实用,讲究简单,能静下心来做事。教育热点问题在德国并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上宣传策划课外辅导的教育广告很少,制造紧张和市场竞争氛围的文章也很少。新闻媒体大多向德国父母传达科学、合理、健康的育儿理念,包括抨击过分关注和保护孩子的“直升机父母”和对成绩过于苛刻的父母,让父母明白课外辅导和家庭作业并不能提高大多数孩子的成绩,让他们不要盲目做事。正是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德国的家长和他们的小学教育才能做到从容淡定。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轻松”的教育不仅使德国儿童身心更加健康,而且不会使他们在未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方面处于劣势,不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