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小学数学教师精选试题
1.参加继续教育和学习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法律意识)。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数学思维),(情感与态度)。
5.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引导)(鼓励)(评价)的作用。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二、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年开始实施。
a、1990九月1 B、1995九月1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 .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主动。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a、耐心B、性格D、个体差异
4、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是技能的表现B、技能是知识的表现C、知识和技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d。
第三,判断题,错了就改。
1,只要把学习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2.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 * )
3.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㈤
4.小组合作开始后,老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 )
四、简答题
1.简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2.有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是怎样的?(基本步骤)
4.试卷命题有什么要求和注意事项?
五、回答问题
1,计算
549÷(459+459/460)
1/4064+1/254+1/508+1/1016+1/2032+1/4064
2.李阿姨卖了两件衣服,168元,一件赚了20%,一件亏了20%。请分析一下李阿姨这笔生意是亏了还是赚了。
3.ABCDEF有六个人在打乒乓球。规定每两个人可以打一局,每人每天只能打一局。已知第一天C和E玩,第二天D和B玩,第三天A和C玩,第四天E和D玩。第五天问F和()玩。
4.小王正在操场上散步。他先向西走10米,然后右转45度,再往前走10米,然后右转45度。这样下去,他还能回到起点解释原因吗?
5.在面积为10的正方形中画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可以用几个解题思路。
不及物动词个案分析
1,“认识年月日”情境创设
上课时,老师给学生准备一份1994到2005年的日历,然后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你从这些日历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将在几分钟后报到。
生1:我发现1999是兔年,从16年2月开始。
生2:我发现2001年是蛇年,从65438+10月24日开始。
听到这里,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情是凝重的,但是学生们的回答还在这个无关紧要的信息上继续,教学进入了尴尬的境地。原来老师发给学生的每一本年历的页眉上都有这么一个字:X年(从X月X日开始)。
请分析一下这种情况的产生。如果你正在讲这一课,你想如何创造一个情境?
2.这是教学的方式吗?——《圆周》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片段]
老师: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变舒静》中有“周三路径一”的记载。你知道“周三小道一”是什么意思吗?
生:直径1,周长3。
生:周长是直径长度的三倍。
师:你们都认为这个“直径”是指直径,你们都认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为什么不认为周长是半径长度的三倍?
从图1可以看出,周长应该是直径长度的三倍,而不是半径长度的三倍。
老师:那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吗?看老师画图(在画了直径的圆上再画一个半径,使半径与直径的夹角为60°,连成三角形,如图2)。
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老师:你怎么知道?
生:你刚才画三角形的时候,用了一个60°的角作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生:如果图中两个半径相等,就知道是等腰三角形,它的顶角是60°,所以是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个圆里有几个等边三角形?
生:有六个。
老师:我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怎麽知道?
生:我想象出来的,因为直角是180,180里面有三个60,所以下面三个,上面三个,所以一个* *里面有六个等边三角形。
老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老师立即在圆上画了另外五个等边三角形(图3)。
老师:现在你认为周长正好是直径和长度的三倍吗?
生:不刚刚好。曲线比直线长,所以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老师在原来的板书“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和长度的三倍”后面加了“更多”。
老师:三倍以上的这个数是什么?(引入圆周率,推导出圆周率的公式。)
[老师的声音]
有教师认为,教师不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测量周长和直径,直观地感觉到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以上,与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有些老师认为,如果学生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课本的意图,通过运算和计算得出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和长度的三倍以上,学生是动手的,但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充当“算符”,不仅浪费时间,也没有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像今天的教学,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回归数学本质。从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听后的反应可以看出,导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动手实践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不能从表面去理解。这个教学案例之所以在课堂上引起老师们的争议,在于对“一个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三倍以上”的理解方式。有老师认为“不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测量周长和直径,直观地感觉到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以上,这与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然而,当我们纵观整个教学案例时,我们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思考的火花和探索的激情。从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易·舒静》中的“三周径一”引出一个思考的话题: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师生互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以上”,进而揭示“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率的公式”。这样的学习过程怎么可能是“灌输”呢?所谓“教无定法”的含义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引发了我们对“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法的深入思考和重新认识。这些思考和理解的重点主要是“如何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关于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思考
动手实践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不能从表面去理解。这个教学案例之所以在课堂上引起老师们的争议,在于对“一个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三倍以上”的理解方式。有老师认为“不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测量周长和直径,直观地感觉到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以上,这与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然而,当我们纵观整个教学案例时,我们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思考的火花和探索的激情。从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易·舒静》中的“三周径一”引出一个思考的话题: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师生互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以上”,进而揭示“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率的公式”。这样的学习过程怎么可能是“灌输”呢?所谓“教无定法”的含义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引发了我们对“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法的深入思考和重新认识。这些思考和理解的重点主要是“如何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一,参与学习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行动,这是学生参与学习并获得收获的保证。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也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中的细节来触摸这种热情:
老师:这个圆里有几个等边三角形?
生:有六个。
老师:我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怎麽知道?
生:我想象出来的,因为直角是180,180里面有三个60,所以下面三个,上面三个,所以一个* *里面有六个等边三角形。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参与学习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是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体现。要认识到“动手”只是学习过程中“实践”的一种形式,学生的想象、思考等一系列内在的思维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但不同的是,这种“实践”具有内隐的、单向的特点。因此,要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必须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而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只关注实践的形式,更要关注实践的“内在形式”。
二,学习目标的有效性
动手实践的有效性与学习目标的有效性密不可分。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以上”这一认识展开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围绕这个学习目标,老师和学生有一系列的交流和互动,而这些互动和交流总是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老师:现在你认为周长正好是直径和长度的三倍吗?
生:不刚刚好。曲线比直线长,所以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对于动手实践,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只有学习目标的有效性才能保证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否则就是浪费时间,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三,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学习目标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来体现,而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学习过程是一个整体,所以它的有效性实际上是一个结构在宏观层面上的有效性,它的有效性是一个细节在微观层面上的有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认识和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奥秘”的过程。首先从古代数学著作中“周三直径”的记载入手,用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理解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窗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在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学习攀登。所以这个学习过程中体现的结构要适合学生学习。
就细节的有效性而言,学习过程中的细节非常重要,比如上面案例中的教学细节:
生:周长是直径长度的三倍。
师:你们都认为这个“直径”是指直径,你们都认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为什么不认为周长是半径长度的三倍?
在探讨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时,为什么要提出半径?在比较中学习,在质疑中学习,收获很大。这就是细节的力量,细节产生注意力,注意力产生行动。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实践活动从来不是学习过程的补充,而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是这部分有进有出,形式多样。但不管怎么看,只要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参与性的、客观的、过程性的”,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