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民主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师教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呢?(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更贴近生活。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1.在新课程的导入中创设生活情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或习题往往坐不住,甚至厌烦。实践证明,设计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化的丰富材料,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定会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问我学变为学,使他们的注意力变得自觉、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做好课堂上的导入?我觉得可以这样做:比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平时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的情况,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在超市购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他们“我们去超市购物会用什么?”这时候有的同学会说人民币。这时候老师可以展示题目: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需要人民币,今天这堂课一起认识一下。”这样,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从而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2.在课本例子中创设生活情境学生生活在社会中,最终走向社会,所以课程教学自然要把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经验和需求作为重要的来源和依据。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要被教材束缚,而要学会灵活处理教材,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比如在讲授“乘法应用题及常见数量关系”时,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超市购物结账的清单,从清单中找出单价、数量、总价,知道已知的单价和数量可以相乘计算出总价,让学生认识到“单价x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从而在课堂上生动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公式。因此,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置于教学情境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实践中创设生活情境如果学习内容以生活情景和实验情景呈现,并包含一系列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生活相关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不断建构知识意义,还能使学生不断拓展思维,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动力。在实践中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创造性地对课本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习题融入生活,让原来的习题为我所用。比如你教“认识人民币”这门课,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更深的认识后,在实践中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在小组内用学校的工具(人民币)按照出示物品的标示价格向收银员付款,收银员按照标示价格收钱并负责找钱。其他同学会评价自己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用模拟的生活体验来掌握人民币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买卖商品来体验生活中的知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这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然后在情境中巩固所学的新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二)理解生活数学感受数学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让生活数学化,让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实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孩子们拥有的不熟悉和不必要的内容越多,他们在学习中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就越大。只有当孩子意识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相关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孩子不仅学习速度会大大加快,而且会有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教“公斤和克”的时候,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几件物品的包装,并写下重量。在交流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方便面袋上印的总量是70克,蛋糕是65克,让他们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的重量是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有净含量:500g 10g等实际问题。在讲授“比例的意义和本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人体内有很多有趣的比例,你知道吗?划船时,鞋底长度与高度的比例为1: 7。如果你是侦探,只要找到罪犯的脚印,你就能估计出他的身高。这些都是由身体比例构成的有趣比例。今天我们将学习“比例的意义和本质”。或者:展示五星红旗,雅典美丽的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发型设计。这些漂亮吗?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看吗?然后介绍希腊数学家用线段寻找世界上最美的几何比例——黄金分割,吸引学生注意力,揭示题目。相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学生是可以分析数学现象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挖掘数学中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3)强化应用意识,促进数学生活的激活意识众所周知,就是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是非常成功的。“木匠教学法”的核心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1,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从无穷无尽的生活情境中汲取有限的生活知识,将文本的“静态”数学化为生活的“动态”数学。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让学生用漂亮的边框装饰他们的照片;学完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父母计算地面的面积,地砖的数量,购买花费的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和社交能力,又有效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2.优化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可以成就美好的人生,数学可以成就智慧的人生。研究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可以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研究和发现,以数学日记和数学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汇报。讲授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引导学生探究:课桌椅应该抖什么?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完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解释为什么轮子的形状是圆的,是否可以用三角形?为什么?.....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认识到数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这样我们就可以研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美好,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3.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获得数学思维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意识。结合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游乐园数学问题”、“最佳设计方案”等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然后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生活数学”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爱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又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些缺陷和期望,让他们把自己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