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晖:第15期“80后不平凡的一代”

1980年出生,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和其他孩子一样,那时候大部分家长对指导、学前教育等等都不太了解,所以一直到七岁才上红班(现在的幼儿园)。

童年回忆:80后还挺幸福的。不仅零食多样,玩具也“高科技”“眼尖”。

零食文章

婴儿头冰淇淋。娃娃头雪糕,其实只能买得起老冰棍。

无花果一个很小的袋子,但是它能咬你的酸豆腐。

流行摇滚。这在当年也是奢侈的食物。感觉舌头带电了,挺有意思的。

大泡泡糖。游戏里吹泡泡,就是吹牛皮吹泡泡,一举两得。

小浣熊面。很多时候我买它只是为了收集里面的小卡片。

难忘的一段话:

小学语文课本原文:《楼上楼下的灯和电话》当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很普遍了。

80后的父母从小没什么书读,有的父母一辈子靠种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有的父母后来下海经商,有的下岗分流。贫富差距很大,80年代后分化出第一批“富二代”和“农戴尔”。80后,还是有机会跟改革开放走的。读书,就业,留学,创业,改变了我的人生。虽然改变不了我作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任性,但是我一直被嘲笑,被讽刺,被批判。80后还记得两次大的金融危机,一次是少年,一次是青年。他们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股灾,时代让他们成为经济压力最大的一代,是资产扩张后的接盘侠。

现在80后的孩子(第一个或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面临着健康风险和教育焦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非常担心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们已经明显感觉到,以前还能控制自己的恐慌、焦虑和不确定,现在却有点乱。比如疫苗案,一件一件的,举一反三的事情,刷新了道德底线,破坏了他们的心态。虽然他们一直在变化的过程中成长,但感知到的被动和被迫的节奏从未如此强烈。

他们一直在最正统、最标准的教育中长大。经过大学扩招,知识普及,技能大规模提高,他们普遍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懂得了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量变导致质变,矛盾对立统一。辩证法还不错,只是他们缺乏个人见解。他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比较纯粹的观念,知道映射在他们世界观里的很多东西有困难和曲折,但是会螺旋上升。原来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都是通过历史书了解到的,原来对金融危机的感受都是间接经历。现在,他们正在感受到全球格局的真实变化,以及他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

从2008年到2018这十年间,80后觉得自己越来越融入这个世界。总的来说,他们是隐忍的,温和的。与80后相比,他们不进取,不标新立异。他们想安定下来,成家立业,大部分还是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国家大局的。比如几年前对80后北漂公务员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人都愿意投身改革事业,虽然生活不易。

一个人的心态会支撑你一路发展;

一个人的眼光会决定选择的方向;

一个人的格局,将意味着你成就的尺度;

一个人的毅力会支撑你能走多远;

一个人的心,注定会让你做出更多的好成绩!如果你变好了,一切都会变好。成功不属于跑得最快的人,而是属于坚持跑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