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情况
【编辑此段】学校简介武汉大学校徽(常用但未正式公布)武汉大学内涵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董、陈潭秋、罗荣桓在此指点。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此激发写作灵感。百年来,武汉大学汇聚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许多精彩篇章,形成了优秀的革命传统,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不息、忠诚求实、创新进取”的大学精神。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掀开了学校改革发展崭新的一页。
武汉大学被东湖环绕,珞珈山环绕,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
从65438到0999,世界权威期刊《科学》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学校简介中的学校环境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武汉大学校园占地5600亩(含附属医院438亩),建筑面积389万平方米(含附属医院53676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大学之一”。
校园靠近东湖,四周罗家环绕,满是绿色、粉色和樱白色,鸟语花香。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堪称“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杰作和典范”。武汉大学的一批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庆体育馆、老图书馆、半山路、十八楼等。近年来,武大学者进一步精心管理校园。文科区的法学楼、经管楼、外语楼等标志性建筑如雨后春笋,势头迅猛。新老建筑相得益彰,相得益彰,让罗家校区更加多姿多彩。
桂园、枫园、樱园、梅园因其景色而得名。春夏秋冬,桂英的梅枫可以说是诗情画意。还有湖畔、星湖等小区,各有特色。
校园四季常青,花香四溢,以樱花最为著名,包括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每年3月中旬,樱花盛开之时,武汉大学吸引百万游客前来赏花,期间的一些活动往往会引发一些热点话题)。武汉大学校园内有种子植物80科558属120科。此外,还有大量的小灌木、野花、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竹节参、灵芝、海金沙、鸡爪草、虎耳草、江南毛茛等。丰富多彩的植物系统和大量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誉为国家植物园。有一次植物学家参观校园,惊叹武大是一座天然植物园。事实上,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中国植物园植物学会的一个分会。
武汉大学校园先后建成了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像、鲲鹏展翅像、李达像、爱因斯坦像、阿兰·佩雷菲特像、李四光像、王世杰像、孔子像等人文景观。
学校简介
江城多山,鹤立鸡群;山上有苍蝇,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中央直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中的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5167亩,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26处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法学楼、经管楼、外语楼、计算机楼等异军突起,成为学校进入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2000年经济合作学校成立后,校区增至4个校区,分别是文理学部(1区,原国立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2区)、信息学部(3区)、医学部(4区)。
武汉大学学科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学科。学校设有人文、社科、理、工、信、医六大系36个学院(系)。本科专业有110。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 *覆盖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两个学科203个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84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29个。有三家一级附属医院。
目前普遍认为理工科比较强的院系有: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国际软件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科和社科系是武汉大学的传统优势领域,如法学院、经管学院等。
武汉大学名师云集,人才济济。我校现有专任教师3500余人,其中专任教授23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我校),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我校),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人文社科高级教授9人,“973工程”(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863工程”计划4人。
在学生文化生活方面,有教授大学生思考的学者和论坛,如学生喜爱的“四大名嘴”“珞珈论坛”,有藏书丰富、建筑风格古朴的图书馆,令学生着迷。有更多丰富多彩的社团和文化节,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果突出。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2000年以来,我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CI论文数和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第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排名第三,第四届排名第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在国内高校中排名靠前,有几十个。学校连续十次获得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交易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和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联合创办了7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科研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赤焰松杂交水稻、红莲杂交水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导航、高性能混合电池等应用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和理论价值,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和“智囊”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型中文工具书《旧训汇编》、康德三部批判性新版译著、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知识在武大,成功在罗家。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31280人,研究生107365438人,博士生6736人,其中港澳台侨学生566人(截至2008年底,港澳台侨学生总数连续五年居武汉大学首位),外籍学生1491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0多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00多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293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彰显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立了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促进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全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一百多年的风雨,一百多年的磨砺,一百多年的辉煌。武汉大学充满信心,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编辑本段】武汉大学以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旧时代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到左,“国立武汉大学”,所以按照今天从左到右的习惯,就变成了“师从大人物,武力建国”,大方、隽永、巧妙。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般有两种理解(其实意思基本相同)。“学一个大人物,武力建国”就是像汉朝那样武力建国,让人想起“凡使我强大者,必受远罚”的豪迈宣言。另一种是连接“大汉武”,成为“汉武帝那样的国家”。不用说,汉武帝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皇帝。这种认识同样崇高。
大学校名的倒读,同样意味深长,气势磅礴,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前无古人。这也是武大学生一直引以为豪的地方之一。
“学习大汉,武郭利强国”的奇妙巧合,最早由武大教授、副校长于1950提出。1950年,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动员大会上,他以《学习伟人,以武立国》(从左至右读国立武汉大学牌楼)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使师生深受鼓舞。“学而优则仕”,从此名扬天下。【编辑此段】校训的定义是继承和发扬武汉大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激励全校师生不断更新精神,努力学习,严谨治学,探索创新,奋发向上。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1993第一届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义为: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勇于创新。
“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易经》,说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自重就是自重,不断自强,不断进步。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把它作为成就事业的一种训练。学校原是“自强学校”,名字也取了这个意思。
“弘毅”出自《论语》,说“士无弘毅,路漫漫其修远兮”。它意味着雄心勃勃,坚强和果断。这个词在20世纪30年代被收入武汉大学的校训。
“自强不息”和“弘毅”的使用不仅概括了上述含义,也体现了武大的历史深度和校风延续。
“求真”就是学习,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韩曙”的语言是“古为今用,实事求是”。
“开拓”就是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总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总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努力学习、积极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远大志向,努力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拓新局面,做出新成绩,以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办好社会主义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做出新贡献。【编者按】纵观武汉大学的历史,正式作为校歌的音乐主要有四首:校歌、国立武昌师范学院校歌、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现在的校歌。以下分别描述。
1.校歌:由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作,受外国校歌和中国古代风俗影响,主旨为“抒发忠义之情,激励自强不息”。格式是六句加七句,* * *分十三段。乐曲旋律浑厚、坚定、有力、平稳、起伏,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神圣性和教育的庄严性,可谓佳作。但由于校歌是按顺序发放到湖北省各学校、各军营的,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自强学校或方言学校的校歌,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国立武昌师范学院校歌: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师范学院的校歌。校歌是在张轩校长的主持下写的,歌词作者不详。歌词如下:“干坤旷达,学儒道光,以国学建武昌。镜湖枕下,屏城近江,灵秀四面。东西在南,教学一波三折。朴成勇,陶铸在一起,学着坚强。”旋律委婉优雅,像是从云端飞过,同时带着声音落地,没有空洞的感觉,代表了师范学校教书育人,刚柔相济的特点。就歌词而言,这个词开门见山,表达了天地之思,崇尚儒家,表现了传统师范教育的精神特质。纵观全词,浑然天成,以四字五句的传统诗词形式,充分展现了武昌师范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让人知校而难以释怀。
三、全国武汉大学校歌:武汉大学校歌创作的巅峰毫无争议,是全国武汉大学校歌。校歌写于20世纪30年代,歌词作者不详。目前版本的国立武大校歌是由校友标回忆歌词、校友何淑英提供配乐而得,可能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全词如下:“皇姑行色匆匆,知山河之歌,将来何也。”再举个例子,知天地之方,读浩瀚和谐悠悠文物。选择最好的地方,学生和腾飞,任重而道远,前途漫漫。学生和飞升,努力崇明德,隐藏,培养,休息和游泳,爱景光的时间。“全诗尽力引经据典。文言文的歌词虽然晦涩难懂,但其旋律的和谐,寓意的深刻,是白话文远远不能企及的。文言文歌词的使用,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自满和保守,而是对传统文化和学校精神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校歌是大学的门户,代表着大学的形象和精神。国立武汉大学作为一所拥有众多名师和人才的高等学府,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吸收了西学的长处。所以要用文言文深刻典雅的句子来表达和宣传,远不是白话文几行就能表现出来的。在结合文言文节奏的基础上,可以听听国立武汉大学的校歌。听完禅定,歌词与歌曲紧密相连,一气呵成,曲调委婉深情,似有催人奋进之势。纵观全诗,跌宕起伏,层次分明,不露痕迹地将国立武汉大学的风光、情怀、人物、思想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恢弘大气、轻盈柔和的感觉,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四、现在的校歌:罗旋作词,陈国权作曲,严格来说是校歌,收录于1998。歌词暂列如下:“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校。历经百年沧桑,弘毅自强不息,根深叶茂桃李,满园飘香。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翱翔,翱翔。扬帆长江,奔向海洋,海洋是我们成长的地方。道德与实业齐头并进,求实创新,求同存异,放眼未来,我将再创辉煌。啊...我心中的珞珈山。今日多磨难,明日当栋梁,明日当栋梁。”它的歌词是白话文,通俗易懂,但略显轻浮。用毛寒的话来说,“(现在的校歌)远不如国民时期的老校歌重要和有意义。”现在的校歌主要以现在的校训为校歌的中心。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校训的四大精神是“百年沧桑,弘毅自强不息,根深叶茂,桃李满香”和“德育齐头并进,求新求变,大同未来,共创我辉煌”。但除此之外,内容空洞,音韵不足,形象有点呆板,不能充分体现武汉大学的校风和办学理念。现在的校歌虽然柔美动听,但是曲调太高,让没有受过声乐训练的学生很难按照原来的曲调完成音乐。这是现在校歌的一大败笔,完全没有沿袭原来校歌朗朗上口的风格。综上所述,现在的校歌是一首有时代气息的歌,但不适合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武汉大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