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种教学法是指主要通过师生的口头语言活动和学生自主阅读书面语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
1教学法
教学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描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2交谈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或巩固和检查所学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互相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的一种方式。
4.演示方法
演示是教师将实物或实物模型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演示实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一起使用。
5.练习方法
习题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实践活动。
6.实验法
实验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控制实验对象的操作引起某种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自然科学中常用的方法。
7、练习法(或练习法)
实践法是学生为了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相关的直接知识,或者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一定的实践场所参加一定的实践工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一,以开发学生智力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础的学科。因此,发展学生的智能自然会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在教学中强调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在强调开发智力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否认传授知识的必要性。例如,美国的安德·希尔在倡导小学数学教学使用引导发现法后指出,教师还需要教给学生概念的名称、如何列方程、如何垂直解题等。学生发现概念并作出概括后,也要用解释的方法指出其特点,并适当讨论其细节。前苏联的莫罗等人在《小学数学教学法》中强调:“我们应当更加重视那些能够促进和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同时应当合理地评价那些方法(口头讲解等)的作用。)与教师以形成的形式传授知识有关。”作者还改革了讲解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特别是在如何挖掘教科书中内在的智力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正在努力建立小学数学思维的有序训练。
第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争取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传统教学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适应,提倡教学方法。比如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就明确提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布鲁纳把孩子看作是“积极参与知识获取的人”,老师是“主要的导师”。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取决于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教学方法不再仅仅是研究老师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
上述基本观点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和建立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要形成一种新的智力活动,儿童需要他们的各种感官协作活动,自己去理解和研究事物,而不是单纯听别人对事物的观察和叙述。早在1976年,在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就提出要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教学,如画图、操作、制作、调查、收集周围的数学资料等。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亚太地区发展教学研究研讨会。会议认为,使用操作性教材,便于幼儿想象所学数学的真实情境,使幼儿获得探索概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机会。因此,借助于具体和半具体的教材来学习数学的概念和原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为数学教育从教数学向学数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开发非智力因素,争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力)、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习惯等)。)必须充分调动和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在激励,靠学生的情绪状态。他还断言:“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深刻理解教学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他们举办动手操作、妙解趣味题、数学游戏、竞赛练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特别是一些老师注重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教学过程的结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正沿着“努力学习——享受学习——学好”的道路发展。
第四,努力优化教学过程,争取高教学效率。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注重效率。同样,教学必须讲求效率,这是现代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由于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系统,研究教学过程的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中国小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为此,国家教委专门作出规定,减轻学生负担。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小学教师对此给予了充分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根源在于:低效高耗的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时间全部被老师占用,学生没有时间练习,课后老师留作业,作业简单重复,使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活动,学生失去兴趣。一旦学生失去兴趣,学习这门学科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所以,在现实中,要缓解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主要应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来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应该从提高每堂课的质量中去寻找。
第五,强调各种方法的交叉与配合,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模式。现代教学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教学方法的增多,对教学方法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1983亚太教育规划研讨会的报告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教会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教学内容。”巴班斯基说:“各种方法的最优综合应用的概念总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在某些情况下成功有效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另一个主题或另一种学习形式。”美国人C. Rideser在《小学数学教学》一书中也强调,教学方法因数学题目、所教儿童、教师风格而异;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目前,我国一些教师正在开展同一学科多种方法的比较研究。积累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有利于充分认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此外,强调各种教学手段的配合,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形、声、光相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形象化、生动化、形象化,富有感染力。通过生动的图片讲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结合视听,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认知领域,开阔学生视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适应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要渗透到小学数学教材中,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接受。因此,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形象,学生必须从发展变化的场景中理解现代数学思想。
实践证明,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改革、继承和借鉴的关系,联系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试验和总结经验,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