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的大学和小学是基于什么?
朱认为,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教育重在让孩子理解并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即知道是什么,也就是所谓的“学是什么”;“大学”要求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事”中的道理,即知道为什么,这叫穷理。虽然“小学”教育也需要识字和读书,但这不是朱的主要目的,所以它主要是关于学习的。
朱(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师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数百年。他提出了小学和“大学”的概念,这是他的重要贡献。面对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方法,他用小学和大学的概念提出正确的想法,并以某种方式加以综合。在他的思想中,小学是学习古人的基础,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使命。其内容包括详细研究古籍,考虑字母和学习书籍的内容。
古文的战斗与写作:大学是实践古文思想的高度,任务是找出古籍的精髓,实践现实中的各种场景;包括背铭文、辩文章、说理文章、让步、释古文、比文章、揣摩古文特点、古今文章比较和分析古文的目的和思想。在《论明学》中,朱详细阐述了“小学”和“大学”的内容和任务,并提出了一些方法。
他认为“小学”首先要详细了解古籍,然后进行研究,再写文章反映古籍的思想,最后进行比较分析;而“大学”要注重这些内容的实践,把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场景结合起来,把历史实践和经验思考之间的一切都讲清楚,否则很难获得知识和收获。
因此,朱提出要有“善读”和“善思”的方法,即“说读”和“说思”:“说读”是指在阅读时主动思考,结合实际场景进行分析和理解;“说思维”就是把所有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思维的结果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朱提出的“小学”和“大学”的概念以及“善读书”、“善思考”的方法,巩固了中国古典文化在宋代的地位。他不仅把古典文化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且以此为依据指导实践,反思实践,借鉴实践经验,从而推动了宋文化的发展,并将其推向高峰。
朱简介
朱(1130 -1200)被称为惠安先生和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人,生于建州(今福建)尤溪。中国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朱自幼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与父亲和好友刘子玉相依为命,曾受雇于胡仙先生、刘绵之先生和刘子毅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出身,后在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任职。曾任南康、江西、漳州、福建、浙东总督。这位官员崇拜桓的出勤制度,并为皇帝讲课。后来因为担心外戚势力重现,多次利用讲座攻击外戚韩侜舟。
然而,宁宗建立了汉托州,朱被朝廷革职。庆元二年(1196),监国沈继祖弹劾朱以伪学欺人,抨击其为“伪学教主”,并列举了六大罪状。朱因犯伪学罪被革职,后赴简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朱死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