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涪陵、龙山的山泉、古堡
在乾隆山顶的树荫下有一座道观,古色古香的大殿坐北朝南,俯瞰全城,庄严肃穆,供奉九天圣女等,称为乾隆殿。西面,乾隆殿旁,是一座佛寺,供奉着佛祖观音,佛道和谐共存。
这个山脊是干的,水源在山脚下。但在道观与佛寺交界处,有一股手腕粗的山泉缓缓流淌,冬夏不增损耗,凿成一口井。比这个眼泉低的,还有两眼手指粗的小泉。泉边长满了青苔,碧绿的溪水在流淌,一路上有一簇野荷花和几株垂柳。一眼望去,山泉冬不冻,旱不竭,水质绵软,清凉甘甜,滋养一方一方。
乾隆殿始建于何时,废了多少次,无从考证。当地老人说,他们爷爷从小就有。以前寺庙院子里有几个人抱着三棵粗壮的柏树。据判断它已经生长了几百年,可惜在六七十年代被砍伐了。按照常理,先建庙,后种树,从树的年龄推断,最迟在明末才开始造庙。光绪年间,废除科举,建校时,九龙小学堂隶属于乾隆殿。
巴龙山的植被非常好。寺庙四周松柏柳绕,树木点缀着杂草和野花,起伏的山脊上覆盖着茂密的植被,其余的山地都被开垦成梯田,种着小麦、亚麻、土豆和油菜。乾隆殿远离喧嚣,风轻寺静,鸟鸣树静。其间,恬静恬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喧嚣的清爽充斥全身。
在古代,天象是很难控制的,尤其是在Hiderigami。游牧民族以水草为生,农民也是如此。寺庙是神圣的地方,要靠水草建寺庙。当地村民说,没下雨的时候,周围的村民都抬着雕像来观雨。丰沛甘甜的山泉,可能是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生命支撑。
在巴龙山山顶有一个叫潘家堡的堡垒。估计是山下山谷潘家庄潘家为了躲避土匪和军事灾难而修建的。如今盗匪已去,军灾已消,古工事已崩弃,只剩下葫芦状废墟的轮廓,在草木中若隐若现。
以前有句话叫“郡府造城,百姓造城堡”。古代人建造城堡的目的,一般都是“根据风险建造城堡,以壮大自己”。华亭的城堡大多建于清末民初。一旦有散兵路过或土匪袭击,村铃一响,村民就会搬进城堡,族长或德高望重的人就会组织自卫。在张家口碉堡生活,或长或短,三五天,一两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华亭城堡众多,以城堡命名的地方比比皆是,如石堡子、草堡子、吴家宝、马家堡等。
潘家堡三面被山坡包围。一面临悬崖,就依险而建,易守难攻,战略优势明显。这可能是建造这座堡垒的主要动机。爬潘家堡只有一条小路,又窄又陡,又险又长。小路两旁长满了万年青,一簇簇苍劲的剑叶和蓝宝石的牵牛花。
我们几个人走上了通往城堡的路,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四处寻找支撑爬上去,爬上去很费力气。堡垒大小五六亩,依山势而定。堡内仍可见原来山丘的轮廓,地势高低不平。周围又高又厚的夯土墙荒废,有的已经坍塌,变成了低矮的土圈,四周杂草丛生,荆棘丛生。堡门已无踪迹,楼内只剩地基。颓废的城堡墙壁有鸟儿筑巢的痕迹,一簇簇蒿草随风摇曳。基于堡墙的空隙,风急而硬,有沙沙声。踮起脚尖向外望去,四周山峦错落,绵延如带,东有阁楼巍峨的雷神山,北有起伏的皇甫山,西有独特的仙姑山,南有连绵起伏的巍山脉。往下看,道观和潘家庄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在树木环绕的静谧中睡得香甜。
堡子是古战场,是战乱之地,是历史留下的眼泪。漫步在潘家堡,仿佛回到了土匪入侵、兵荒马乱的日子。想象一下,在一个阴天的下午,杀戮和嚎叫的喊声从四面八方回荡在山谷中。箭矢在堡墙上的观察孔中雨点般落下,火把如流星般落下,石块和滚动的圆木从堡墙顶滚下,长长的山坡和山谷中升起黄色的烟雾。进攻者就像一群饿狼,一个倒下,一个上来。他们的目标是堡内的颗粒大小,以及想象中的、实际上没有的金银成色。堡内有堆积如山的粮袋,满满的水箱,严密的防御部署作为后盾。族长心里踏实。他坐在堡中央土台上的圈椅上,一手拿着茶壶,一手拿着干烟壶。他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他通过堡楼内岗哨传来的消息和脚下传来的嚎叫声,判断敌情,及时调整行动。
堡子是“龙头”所在的地方。寺在龙须头下的地方,潘家庄在龙胸所在的地方,形成了“龙游宝殿”和“神龙游村”的奇观。在和平的日子里,潘家庄的村民一出门就能看到潘家堡和骑龙寺。对他们来说,神圣的庙宇和神秘的城堡是有着源源不断的鲜血和勇气的生命图腾。
久而久之,堡垒被风雨严重破坏,但从废墟中仍可看出其雄伟的姿态。远远望去,还是那么神秘迷人,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从岁月的深处走来,静静地坐在那里,慢慢咀嚼着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