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信用卡
“绿色文化”的含义是:
“绿色文化”在这里特指学校文化。以“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人文思想为指导,以和谐教育为途径,引导师生在现实社会中享受纯净、自然、积极、健康的“绿色空间”,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营造绿色的生活环境,传播绿色的生活理念,享受和谐幸福的生活,培养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人。这种教育理念渗透在学校的德育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提炼,逐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文化。
和谐教育是构建绿色教育文化的关键。不和谐的教育无法培养出自然、健康、积极向上的人,但培养出来的人可能会形成情绪扭曲、人格障碍等不完善的状态。从本质上讲,和谐教育是以创造教育的和谐为基础,通过教育的和谐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和谐教育必然要求教育本身的和谐,追求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因此,只有让“绿色和谐”的生命教育理念深入到集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心中,才能促进个体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
论建设“绿色文化”的实践:
我们从构建“绿色屏障”、“绿色氛围”、“绿色心智”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首先,建立保障机制,提供绿色文化壁垒。
成立学校“绿色文化”研究机构,对“绿色文化”的内涵和理念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进程和前景,分析建设“绿色文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促进学校“绿色文化”特色的形成。
建立“绿色家园”评价体系。评比活动以“小蜜蜂”、“牵牛花”、“蘑菇”、“大树”四个可爱的卡通标志为主体,根据四个标志的不同含义,对班风和班容进行评比,如:小蜜蜂提醒大家热爱劳动;让礼仪之花在绿色家园绽放;明菇提醒你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大树象征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经得起风雨。此外,还要求在绿色家园建立绿色角、好书阅读角,以健康积极的文化影响孩子。评比活动每周一次,每月评选星级班级,期末评选星级绿色家园。激励性的考核制度为孩子们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让孩子们在“绿色家园”中以文明的言行和积极健康的心理赢得自己和团队的荣誉,从而逐渐学会自我教育,成为在“绿色家园”中健康成长的“小树苗”。“绿色家园”成为“小树苗”健康成长的绿色屏障。
建立促进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教育者作为儿童成长的领导者,在构建“绿色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和学习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定期召开辅导员会议,组织学习研究工作,转变教师德育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第一,专家引领。邀请专家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专家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活动案例指导具体的育人方法。第二,同伴支持。比如,学校德育主任听了李镇西的《德育进头脑》报告后,立即在校内开展交流报告,让大家在思想交流的碰撞中提高教育质量。第三,交流分享经验。比如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分享德育经验,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教师的成长为学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的逐渐成熟为加速学校文化的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发挥校园文化优势,营造“绿色和谐”氛围。
(1)充分发挥主体参与的积极作用。围绕“绿色和谐”的主题,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和语言设计出校园文明礼仪、环保绿化的温馨警示牌,并粘贴在过道和花园里。学校的走廊成了“和谐校园生活的展示平台”。师生和家长活动的照片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感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爱教,感受到了学校的飞速发展,让孩子们沉浸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教育的信心。
(二)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各班根据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把班级环境作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和教师教育的隐形平台,让墙壁“说话”,让学生在色彩斑斓的墙壁上“寿”自己。这就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目的。因此,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每个班级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用个性、教育、生活和时代来装饰环境,体现健康、文明、进步的精神。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自然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教育自己。
(3)突出人文精神。校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与家校关系和谐。每个成员都是这种和谐关系中的主体,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性质决定了学校人文精神的塑造。我们认为爱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础,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和交流,会引导大家崇尚自然和纯洁。校园里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这样的人文精神。孩子在真爱中体验真善美,在体验中感受真、真情。
第三,丰富活动内涵,培养“绿色心灵”
“绿色心灵”是指懂文明礼貌、心理健康、有环保意识、有道德、有爱心的人...拥有“绿色思维”的人在生活中是快乐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活动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更要注重活动内涵对儿童心灵的渗透,使教育进入健康的常态,从而达到教育发展与儿童心灵进化的和谐统一。
儿童体验故事:
1,“携手沙河,快乐成长”
我们学校位于成都的一条重要河流沙河旁边。近年来,沙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校立足实际,以沙河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保护着沙河的绿色,用画笔和相机留下沙河的美丽。一些孩子为沙河即兴创作了优美的童谣,同龄人相互朗读。孩子们从校园走进更广阔的大自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之美和城市建设的和谐之美。孩子们说:“新沙河在变化,我们在成长。”与沙河牵手,孩子们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保护沙河的绿色,为沙河的变化欢呼,为家乡的发展自豪。
2.“家乡一日游,快乐文明之旅”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让孩子在和谐文明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从而学会文明健康,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心愿。五一前夕,学校开展了“家乡一日游,快乐文明行”活动。各年级根据孩子们的自主选择设计了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有的年级去公园捡垃圾,有的年级开展“小手牵着手,一起看春天”。大一点的孩子和小一点的孩子手拉着手,参观成都的名胜古迹。大一点的孩子骄傲地给孩子讲成都的历史文化,孩子好像也懂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了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他们知道,自己必须是文明的成都人,才能永远享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滋养。
3、“小文明卡,长家乡情”
绿色主要是心灵的绿色。要让文明的理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让孩子们“绿色行动”。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制作小巧精致的信用卡、文明卡、市民守则卡,表达对文明和谐的呼唤。孩子们深感作为一个城市公民的责任。卡片上也寄托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美好祝愿,孩子们纯真的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4.“同在一片蓝天下,城乡孩子腾飞。”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城乡之间的文化和经济差异很容易对孩子的精神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学校不能消极面对,消极教育,而要以此为教育的出发点,挖掘和发展其中的积极因素,积极引导城乡孩子正确面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矛盾,让孩子纯真的心在活动中经历洗礼,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同在一片蓝天下,城乡孩子* * *腾飞”是一项城乡结对活动,为孩子们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互相关爱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老师和农村的孩子成了友好的一对。每一对孩子,每一个家庭和师生都用爱和理解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在这片由爱和理解滋养的和谐沃土上,他们就像幼小的植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互相照顾,互相扶持,互相滋养,一起* * *创造出最美的一片绿色。我们用爱呵护每一片绿色,呵护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努力在活动中实现城乡文化的相互融合,让孩子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快乐的童谣,快乐的童年”
很多健康的童谣都是几代人一起成长的。现代社会的孩子被各种社会文化包围着,而真正适合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童谣文化却被大家遗忘了。我们不妨把那些“灰色童话”、恐怖小说、网络游戏等可能扭曲孩子精神成长的“灰色文化”,换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健康童谣。让健康积极的童谣引导孩子乐观积极地面对社会生活,让孩子在学唱传统经典童谣、创作新童谣、阅读童谣的活动中,探索社会生活中和谐的音符。我们的快乐童谣也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孩子们在创作、阅读、歌唱、表演中表现出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绿色文化奏响欢乐的旋律。
6.“和谐的天空,绿色的梦想”
在和谐教育的氛围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鼓励他们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实施绿色和谐教育的共同愿景。“和谐天空,绿色梦想”艺术节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想象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自我设计和自我表演,孩子们学会如何勇敢自信地展示自己,展示一个和谐的团队。师生在活动中分享成功和希望,感受快乐和幸福。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经历,将是激励他们继续奋勇前进的冲击力。
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是所有成年人和社会的责任,小学阶段只是这个漫长过程的开始。“绿色文化”的建设,就是要让教育回归生活和自然,让学生用正常的教育活动去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与同伴、教师、家庭和自己的和谐,让教育感动和滋养他们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虽然是教育者,但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发展的。师生发展的境界——崇尚绿色、健康、美德、幸福。这就是建设“绿色文化”的* * *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