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所谓数学素养,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知活动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素质的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渐内化的。它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意识、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是全面人才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普及和发展。这是多年来数学教育指导思想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是说,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准确、丰富的感知和理解。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x0d\1。创设生活情境,启迪数感\x0d\著名数学家华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神秘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没有生活,数学学习就寸步难行,“数感”也无法通过教学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探索,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和交流。由此可以提高学生对对数的敏感度,形成良好的对数直觉,从而启发学生的数感。\x0d\比如在一年级“数字识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童趣的情境:“学生还记得幼儿园活动课的场景吗?我们去滑滑梯,荡秋千,骑木马。”学生们对儿童生活的美好回忆逐渐被唤醒。这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画面:“要不要和老师一起清点一下这个幼儿园的设备?”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数数: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字,理解数字含义的过程。再比如,在讲授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去市场“我今天买菜”,看一看,称一称,估算一下各种水果蔬菜的重量,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字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我们很好地利用和创造情境来体验和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学生不仅能够更容易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还能获得丰富的表征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使他们的数感得以萌发。\x0d\2。引导仔细观察,树立数感\x0d\数学是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字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和发展数字感。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的“数的理解”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先观察后谈论。比如观察一张纸的厚度,然后观察10,30,50张的厚度,再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厚度。再如,在讲授“对0的理解”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0”。在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比如“我在体育比赛的分数里看到过0”;“看到温度计上的0”;“手机上有0”;“我的尺子上有一个0”。学生直观地认识到“0”除了表示否,还表示温度计和方向图上的分界点;在标尺上标明起点;表示日历上的日期;在电话上,车牌和其他数字一起组成一个数字,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字的含义,也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数字感。\x0d\3。搭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x0d\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性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提供开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合作、积极思考和操作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得到真正的发展。\x0d\在教授100以内数数的理解时,设计一个游戏,让孩子数100根棍子,看谁能数得又快又好。数数的结果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一个数;组数;10根10根数。点完之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今天你点完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同学会说:我发现10的图数比较快,不容易出错。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对计数原理的理解,让他们讨论10的情节为什么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数数的时候要给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把所有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应该给这个位置起个名字——“十”。从一个一个数到分组数,是孩子对对数认识的一次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x0d\4。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x0d\估算本身就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也反映了人们在实际情况下对数和量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及其大小范围,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优化和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种机会,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说明自己估算的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果计算出7.98×5.1,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可以看成8×5;所以积必须在40左右,然后笔算;遇到工程问题,“修路队要修路,A队一个人修要60天,B队一个人修要40天,两个队一起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快速确定大概时间,然后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这种估算是基于学生在笔算中积累的相应感受、经历和经验,对数字感非常有利。再比如学校的“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活动。为了增加说服力,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估计自己的答案。“如果全国的小学生每天都要浪费一小张纸,那么小学生一年要浪费多少吨纸?将有多少卡车用于运输?”这个问题中的小学生人数,一张小纸片有多重,一辆卡车能载多少吨等数据都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估算和估计。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灵敏度。\x0d\5。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感\x0d\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关的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有问题,使学生的数感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比如在教完“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班里43个人去划船,每只船限6个人。你至少需要多少艘船?如何合理乘船?”通过思考和计算,学生们不难得出结论,他们需要八条船。老师可以让学生谈论如何乘船。学生的计划是6× 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寻找答案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也不是只有一个,所以他们知道如何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计算的意义和如何利用计算的结果,学会选择合适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以增强数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