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经常出现情感缺失、抑郁孤独、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课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自卑,甚至有被抛弃的感觉,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和老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第一,提高认识,形成* * *知识。首先,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小学生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自觉按照老师的要求,变“要做”为“我要做”。这样你才能心甘情愿,主动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第二,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原因在于,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学校的教育情境中,学生是完整的、有思想的个体,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共同努力1。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保持完美的形象,小学生才会自觉地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2.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庭教育也是小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往往成为学生判断对错的标准。大量的小学生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正确引导,但是一旦回到家,受到父母不良习惯的影响,就失去了判断自己行为习惯对错的标准。所以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与教师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等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学校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及时反映小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为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规范其行为,应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在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学生本身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老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活动,看看有没有不良现象。很多小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很拘谨,但在学生中会“原形毕露”。如果我们纵容他们,肯定会影响到其他小学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观察这种现象,然后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使其在问题行为开始时就受到教育,并试图摆脱。(2)注重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学生反复练习,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差,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产生和消退。所以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巩固。设计一些简单易行又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善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惩罚等外在强化手段,让小学生不断将良好行为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3)根据学龄分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二年级可以通过儿歌、故事来了解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纸屑、不倒垃圾、不在墙壁和桌面上乱涂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清洁,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早晚洗澡、换衣服、理发、剪指甲、刷牙。三四年级开始积极思考,判断是非。他们的教育应该受到更多榜样的影响,应该通过编造故事、行为规范竞赛和达标来加强常规制度。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已经从他律变成自律了,常规的制度可以通过出版黑板报、讲课来巩固。(四)注意体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直接的、情境的。当导致他们产生情绪体验的东西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产生情绪体验。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庄严的入队仪式会让每一个孩子难忘。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好机会。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所有比赛都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精神。(5)例子鼓励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老师和家长的影子。老师的手势反映了对学生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是行为准则培训的一种有效形式。根据小学生接受能力强的特点,要经常给他们讲名人的故事,让他们自觉克服不良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外表和礼貌的语言给学生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第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因为学生年龄小,意志力不强,不能长期坚持,难免为了一时的乐趣而忘记自己的“承诺”。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的现象。这时候除了靠自己的努力,还要靠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和引导。(1)班干部监督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因为他们一直在班里,更能了解情况。同时也要约束班干部,让他们以身作则。先督促自己,再让他们督促其他同学。发现学生有错误,及时向老师汇报,及时想办法解决问题。(2)教师督导首先,教师在督导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因为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因为老师比学生更有生活经验,学生自然把老师当成学习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教师要给学生示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先做好要求学生做的事,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生动的榜样。其次,老师要坚持每天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说话、检查、提醒。事实证明,在严格的训练中,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果发现学生平时表现不好,及时指出来,帮助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外在的强迫转变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3)家长不仅要依靠学生和老师,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因为家长也是学生的老师,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我会利用家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对于学生的问题也会征求家长的意见,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强大的教育意志。定下规则后,要要求学生坚持去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教师要结合学生自控能力差的特点,严格要求,避免在教育中情绪失控,找到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自控,做事有恒心,加强意志的培养,意志力强。他们遇到任何困难都会勇敢面对,毫不退缩,这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具体的习惯培养入手,不断探索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祖国未来社会和人才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