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第一,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
1,用好奇心唤起探究感。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活跃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上。”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自然界的一切知识都很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使用此功能鼓励学生提出更多问题。比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在开学第一天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很有趣,老师相信学生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可以像书里的小朋友一样问一些中文问题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我该学什么中文?”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强。再比如:“你想错了”。学生在黑板上写完后,发现这篇课文的题目和以前的题目不一样。题目上有引号。抓住他们的发现,问:“请记住,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引号?”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样,学生的发现会一步一步地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源于提问。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探索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汉语中,有许多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邱的教训》中有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只用了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蔡”而不用“* * * ”?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小时才逐渐熄灭。这句话里的“才”字和上一句一样吗?学生通过提问知道两个“才”的含义不同。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因为士兵们受到邱精神的鼓舞。再比如《我的叔叔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有这样一段话:“你以为四周一片漆黑就不容易撞墙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当然比鼻子硬多了。难怪你撞了鼻子。这里的人哈哈大笑起来。”逮着人笑,问:“人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扁的吗?”当学生查不出结果时,及时向学生介绍鲁迅生平背景,然后进行讨论。学生明白身边的黑暗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是指与反动势力斗争时的挫败感和迫害感。学生们完全理解后,继续问:“你讲撞墙,悟出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
3.鼓励独特的观点,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要轻易赞同别人的观点,要敢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穷人》一课,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将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课文。再比如教《狐狸和乌鸦》。你觉得狐狸怎么样?大部分同学认为狐狸不好,也有同学提出狐狸聪明,善于思考。教师应该肯定不同的观点。但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子,但却用欺骗手段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再比如“圆明园被毁”这个教训。学完后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现在有人提出在圆明园旧址上重建圆明园。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完“乌鸦喝水”这一课,问:乌鸦喝水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通过积累会逐渐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第二,教会学生如何自己探索。
1,让学生发现并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就会在课堂上踊跃提问。而有些同学的提问往往停留在一些自己不懂的单词上,问不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同学根本查不出什么问题。在钓铁牛的课上,甚至有同学问铁牛是死是活。这样,提问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哪些问题是真正有助于掌握课文内容的,然后才能解决。(1)通过正文标题找到问题。《专心》这篇文章是谁在全神贯注?你是从哪些方面知道罗丹被吸收的?有的课文在结尾找问题,比如《在峨眉路上》,最后一句:啊,默默努力的铺路人,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英雄?为什么铺路工是无名英雄?(2)通过关键词发现问题。比如《白杨》一课,有一个词叫“沉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爸爸是怎么看待这两次冥想的?解释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会暴露问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和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他们要分析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探索获取适合他们的新知识的途径。这个“新知识”可以是每个人都新的,也可以是别人新的,但自己新的。(1)结合阅读和思考来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语境中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材料中寻找答案。我们应该猜测这个难题的几个答案,并在仔细考虑后选择最佳答案。比如《圆明园被毁》这一课有一句话,“圆明园被毁,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续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来表示()。老师展示了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1)强调圆明园被毁是中外文化史上难以计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圆明园被毁在祖国文化史上造成的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③强调圆明园被毁在世界文化史上造成的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从线描部分可以体会到()①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2)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叹。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结合思考和探索问题。经过阅读和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是错的,也可能不止一个答案。这时候就让同桌讨论一下吧。(3)合作讨论与探究。我国有句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营造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的氛围。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教与受。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要弯下腰,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1)善良,感情丰富。(2)多竖起大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4)因材施教,取长补短。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每个学习阶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和实践中积极探索。比如第十次实践活动“创建班书角”,利用班委会议号召全班同学建立班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大家一起讨论,探讨如何登记图书,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证,制定图书借阅制度。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比如第十二项实践活动“做一个环境调查”。学生通过调查周围的人来调查自己生活的环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写调查报告。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3.灵活运用各种教具,营造探究氛围。(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图像直观的特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探究的氛围。(2)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应该是工作人员和观众,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究的氛围。(3)开展实验活动。比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中,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应该肩负起这一责任,利用好语文课堂的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信息提供者:谢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