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第十种现象,巴纳姆效应
从65438到0989,中国大陆杭州天长小学的老师吴州应邀参加了一次毕业生聚会。当时他就暗暗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同学,在学校的表现都不是很好。相反,那些当年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绩平平。
这一现象引起了吴州的好奇心,他开始跟踪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经过对151学生十年的跟踪调查,吴州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种动态变化中,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的好学生成绩后移:小学时,主要科目成绩在班级前五,进入中学后,成绩后移,占43%;相反,进入初中和高中后,小学排名七到十五的学生前移,占81.2%。
(2)原因
第一,只对追求第一、第二名的人来说,他们的知识面是狭窄的,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课本和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少看其他的书,而那些有“第十名效应”的人,他们的作业做得很好。但是他花了很多时间读了很多其他的书,知识非常丰富,就是人文教育。
第二,追求第一第二的人没有个性。为了追求好成绩,他把时间都花光了,什么活动都不参加。他不敢发挥自己原来的一些特长,不敢花时间。“第十效应”者还参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能力很强,到了工作岗位就能发挥作用。
第三,追求第一第二的人身体不够健康,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将来工作后,他们会体弱多病,不能胜任繁重的工作。第十名左右的同学平时热爱运动,参加各种活动,身体健康,头脑灵活,工作之余能承担繁重复杂的任务。
第四,追求第一第二的人心理不健康,名利思想严重,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一个人步入社会后,不可能天天阳光明媚,总会有暴风雨。如果没有抵御挫折的能力,就很难适应,更难成功成才。
(3)结论和影响
十年级左右的小学生有着不可预知的潜力和创造力,会让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这里所指的第十名不是刚刚第十名的学生,而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根据吴州的解释,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是:不太受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学习更独立,兴趣更广泛。至于尖子生,因为得到父母和老师太多的关注,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反而扼杀了他们的潜能和学习自主性。
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成功智力是实现生活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成功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应该在教育中保持儿童的学业智能和成功智能的和谐与平衡。要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争议
吴州的调查在GAI仍有争议。专门研究青少年行为的“中研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吴琪寅认为,毕竟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严谨的方法一定是记录每个孩子的人生历程,而不是比较几个时间点的学习成绩,这种方法太随意了。
(1)定义
巴纳姆效应也叫福勒效应。人们往往认为,对性格的一个概括、概括的描述,就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常见的、模糊的、宽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人们往往容易接受这些描述,认为自己说的就是自己。
(2)原因
在心理学中,巴纳姆效应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功能。主观验证能影响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想相信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想相信什么,我们总是可以收集各种证据来支持自己。即使无关紧要,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想法。在我们的心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我”的一切都很重要。我们的车牌号、铃声、电脑桌面、卧室壁纸都会由我们自己精心设计,以体现我们独特的个性。
比如那些星座的性格,你以为很准,其实只是在刻意寻找符合星座特点的证据,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其实换个星座,你会发现其他星座的特点也会有你的影子...反正我对星座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