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能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第一,良好品格的培养
(1)尊敬老师,礼貌待人。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堂礼仪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迅速起立,鞠躬敬礼,向老师问好,然后在老师回答说“同学们,请坐”时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敲教室前门,立正喊“报告”,老师允许才进教室。上课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先举手。别人发言时,你要认真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不要做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不要取笑其他同学。下课铃响时,老师要站直,宣布下课时要和老师说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点一些有助于学生形成尊师重道、礼貌待人的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一个好学生,遇到老师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年人时,你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时,应该感谢他们等等。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男孩。
(2)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涂鸦。因此,应该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产,不要在课桌,墙壁和其他公共设施上乱涂,乱擦,乱画或乱刻。轻轻地开关门。一旦不小心损坏了东西,主动承认自己不在走廊和教室打球,避免打碎玻璃。培养小学生的节俭意识也很重要。因为小学生伸手向父母要钱,不知道如何储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要节俭,不要炫耀,不要乱花钱,不能经常向父母要钱买零食。练习本、笔等学习用品要节约,使用时不要浪费。
(3)遵守规章制度和纪律,热爱劳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应该有它的规则,学生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应该遵守它的规章制度。比如要求学生做好上课铃响的准备,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室里安静的坐着等待,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细心处理各种文章,上课认真做笔记。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庄严肃穆,目视国旗;大声唱国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现在家里一般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长辈都宠着也无可厚非。但过度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会使孩子患上自私、懒惰等疾病。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自己盛饭,主动帮助父母收拾房间、洗衣服、做饭、洗碗。在学校,我们应该轮流值日,值日的学生应该注意保持教室和校园的干净和美丽。自觉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刻苦学习等良好道德品质。同时也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第二,良好习惯的培养。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来说,就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人一旦形成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你是一个好习惯,你会使人受益终身,否则,你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人终身。
(1)社会道德的培养社会道德是存在于社会中间的一种道德,即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个人修养的研究始于古代社会。古人曾提出“修身”;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亟待培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
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过马路的时候,要先检查是不是绿灯,再检查有没有车辆经过。不要追逐打闹,确保自身安全。过马路时,你应该走人行横道。乘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弱病残孕教师让座,不争抢座位。遵守公共秩序,有序购票、购物、乘车,不插队、不拥挤。对销售人员要有礼貌。爱护公共设施、花草树木和动物。不要践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看演出时做文明观众,结束时鼓掌。在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团结友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鼓励孩子互相帮助,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比如你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可以主动站出来热情解答。
(2)注重gfd和仪态的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方面,主要要求他们保持整洁,脸、脖子、手都要洗干净;头发要按时剪,勤洗,指甲要勤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要在客人面前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去除狐臭,明确表示学习时喜欢和干净的人一起工作,讨厌邋遢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是指坐、站、走、读、写的姿势。“立如松柏,行如清风,坐如钟,卧如弓。”坐姿要端正,不能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之间的距离应该与肩同宽,不要分开双手。你应该很自然的把手放在膝盖或者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需要挺胸,自然摆动肩膀和手臂,以适中的速度行走,避免张开的脚、摇晃或挤压的步伐。这对塑造小学生的直立姿势非常有利,尤其是坐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生长和视力。
(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由于父母普遍上班,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家长重视不够,小学生的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存在诸多问题,如乱扔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等;乱吃零食,吃完零食随便扔包装袋;墙上的涂鸦;环保意识淡薄等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首先要进行卫生防疫知识的讲座,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与家长的约定:在学校,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父母的责任。要求家长为孩子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严重的问题对个人进行个别教育。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及时当众表扬进步的学生,促进更多的学生向他们学习。家长和学校配合教育,注意个人卫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环境意识的培养。结合德育课“环境保护”,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忽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维护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弯腰捡起一个干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袋、废纸、铅笔屑等放入指定垃圾桶,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校园清洁。小学生年纪小,正在学习,他们会向大人学习一切,尤其是他们信任的老师。所以,一个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应该是一个讲卫生,爱干净的老师。那么,在他的榜样下,他的学生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4)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是在小学低年级形成的,如果以后不进行特殊教育,很难对已经形成的习惯有很大的改善,所以尽早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有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不至于形成厌学情绪。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同时不良的学习习惯在中学以后也不容易改善,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练习和强化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保持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向学生解释如何学习。首先,上新课前要预习,对将要学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做好标记,看看自己理解了什么,不清楚什么,完全不理解什么,这样听课的时候就有目的了。上课的时候,准备好必要的文具。不要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带到学校,不要在课堂上乱动文具。专心听讲,不要交头接耳。跟上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发言,对老师提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有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出,上课认真做笔记,以备课后复习时使用。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学生在形成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细心的指导和耐心的引导,对预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也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在思维习惯、礼仪教育、阅读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君子三代。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只要各科老师齐心协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就一定能培育出参天大树,成为国家栋梁。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抓紧时间,就能从小把孩子培养成品德良好的优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