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汉斌打字机博物馆媒体采访
采写/解放日报记者任春
打字机博物馆:最小的有一本书的封面那么大。
说起来真的很牛逼。卢汉斌打字机博物馆,位于徐汇区吴兴路一栋小别墅的底层,是世界上第三座打字机博物馆,虽然面积很“迷你”,只有40多平米,另外两座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瑞士洛桑。
打字机博物馆创始人陆汉斌,1993去德国留学。他说,当他第一眼看到房东太太用的打字机时,他就一见钟情了。在欧洲生活了20年,陆汉斌在德国、捷克、西班牙、挪威等国的旧货和跳蚤市场收集了各种古董打字机,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陆汉斌位于捷克的家中。将这些亲眼所见的藏品带回中国,在中国打开一个展示窗口,是陆汉斌的夙愿。2010上海世博会那一年,陆汉斌怀揣上海梦,终于将总重一万斤的212台打字机连同他收藏的留声机、照相机、电影机、缝纫机、望远镜一起运回国内,在吴兴路衡山路附近的“黄金地段”开了这家打字机博物馆。
走进小小的博物馆,一排排颜色已经过时的打字机像整齐列队的士兵一样等待检阅:1895生产的阿德勒打字机,是极受重视的“元老”之一;世界上最小的微型打字机,如同一本书的封面,也成为参观者的“必拍”;折叠打字机和盲打在其他地方很少见...除此之外,还有店主陆汉斌念念不忘的打字机中的“贵族”:是雷明顿、皇家、安德伍德等欧美知名品牌在多个时期生产的打字机。它们古老而精致,每一个都仿佛诉说着岁月的呢喃,沉淀着动人的回忆。
问及这些“宝贝”从何而来,陆汉斌说,大部分都是在欧洲各地的跳蚤市场找到的。这些古董打字机在某些人眼里可能是垃圾,在跳蚤市场的售价也不是很高,但在他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品,有时候为了从某个名牌上“找到”某个款式的打字机,他甚至可以在几个国家的跳蚤市场飞来飞去。
有人说,打字机是西方的“文房四宝”,它随着科技的发展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然而,伴随着工业时代早期曙光的打字机已经在人类生活场景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博物馆日期间,如果你有兴趣参观打字机博物馆,你将有机会获得一种新鲜的体验——在古董打字机上“敲击”片刻的心情。
打字机博物馆:梦想成真
来源:新民晚报作者:陆汉斌
今年春天,我去瑞士出差,专程去了洛桑打字机博物馆。徜徉在展台之间,我仔细观看着每一台不同时期不同型号的打字机,或远或近。它们很精致,散发着早期工业时代的光芒。这些东西曾经在人类生活中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现在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回想起来,我和打字机结缘是在1993年,当时在歌德学院语言班学习。一位不苟言笑、严谨的老教授教我德语。有一次我去她家上课,看到她桌子上有一台奔驰打字机。这台打字机不同于我在中国见过的简单的打字机。它是如此简单和庄严。夕阳透过窗上的白纱,映在漆黑的打字机上,泛出湿润的光彩。老教授纤细的手指在灵活地打字,眼睛盯着醒目的纸张,一个“丁”,一个断行,一个“丁”。我不能否认我爱打字机,也许是因为那偶然而优雅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在跳蚤市场收集了我的第一台梅赛德斯打字机。不幸的是,当我离开德国去捷克的时候,我把我不能随身携带的行李留在了一个台湾省同学的家里。这位同学后来回到了台湾省,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一起的还有我最初结缘的那台奔驰打字机。
传说在1808年,意大利人佩列里尼?为了帮助一位失明的女友写作,图里发明了第一台打字机,后来这台打字机失传了,但它打出的信件仍保存在意大利莱佐的档案馆里。打字机的诞生,从1867年诞生到上世纪80年代末退出历史舞台,一度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人类文化史上继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的第三种文化工具的发明”。在其100年的存在中,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在文化传承和思想变革方面取得了多大的进步?这些不仅是众所周知的人类文明故事,也是不可想象、令人感慨的。
一个城市银行多,说明这个城市经济发达;博物馆多,说明这个城市文化氛围浓厚。在欧洲旅行了十几年,发现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私人博物馆数不胜数。但在中国,与我们城市的规模相比,私人专业博物馆的数量少得不成比例。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上海曾是远东最大的国际城市。多年的“租界历史”让上海人很早就了解和接触了欧美文化,并传递了他们的好感和欣赏。打字机、留声机、照相机和便携式电影机被称为西方社会的“文房四宝”。这些现代欧美文化经典是一个时代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文化市场。即使在今天,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在自己的国家建立一个主题打字机博物馆,让同胞们不出国门也能欣赏到这种精致而深远的文化,是我多年的夙愿。
2010 3月15日,我的“陆汉斌打字机博物馆”在进博会开幕前在吴兴路248A号开馆。我所有的收藏都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主要是古董打字机,还有留声机,相机,电影机都是欧美文化经典。其中,留声机6台;212台打字机;52台摄像机;6部电影机;有30架望远镜和800份欧洲旧记录。其中有100多年前的古董打字机(安德伍德、雷明顿),世界上最小的微型打字机,折叠打字机和盲人打字机,上世纪初生产的柯达折叠相机。目前世界上只有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瑞士的洛桑有打字机博物馆(只有282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世界第三打字机博物馆”,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和欣慰。
自开馆以来,已有超过30000人参观了该博物馆,其中包括3000多名没有任何宣传的外国人。这个数字让我很兴奋。上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我的博物馆欢迎每一个走进吴兴路的游客,这条路被梧桐树所遮蔽。他们将从博物馆里看到人类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时看到一个更加自信、开放、多元文化的中国。
华商建全球第三家打字机博物馆拓展企业扶持新路
中新上海,5月19:华商建全球第三座打字机博物馆,拓展“企业支援”新路
作者叶,
在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世界第三大打字机博物馆——陆汉斌打字机博物馆开门迎客。来自英、法、德、美、意等国的32个品牌14种语言的近300台古董打字机,静静地向市民们“讲述”着那个世纪前不同的文明史。
捷克华商刘汉斌是这些打字机的主人。在谈到打字机的起源时,他慢吞吞地说,他1993年住在欧洲。他去德国老师家上课的时候,碰巧看到桌子上有一台奔驰牌打字机。夕阳透过窗上的白纱,映在漆黑的打字机上,泛出湿润的光彩。老师纤细的手指灵活地打字。“从侧面看,我与打字机的缘分,正是源于那偶然而优雅的一幕留下的深刻印象。”
不久后,陆汉斌在一个跳蚤市场找到了他的第一个收藏——一台奔驰打字机。从此以后,无论他走到世界哪个地方,都会去当地的古玩市场,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国家。经过20多年的珍贵收藏,今天的打字机博物馆应运而生。
为了办好一个博物馆,陆汉斌想了很多。他认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是当前办馆的关键要素。所以在715平米的场地里,除了打字机展厅,博物馆里还有书吧、咖啡吧。值得一提的是,他特意为个人藏家留出了200平米左右的“免费展厅”,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孙健油画艺术展和梦韵江南吕维峰建筑艺术展正在博物馆同时举行,我们非常欢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这里。”
陆汉斌说,在发达国家,平均每5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而在中国,每60万人就有一个。差距的关键在于前者有很多私人博物馆。目前,中国的私人博物馆正在兴起,其中上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私人博物馆在文化价值上各有优势,很多藏品是国家博物馆没有的。
虽然陆汉斌在建民营博物馆的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但他也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模式——企业援建。据介绍,打字机博物馆是在长宁区政府侨务办公室和区文化局的支持下,由上海明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建立的。
他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民营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动力,企业就是很好的“发动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同时也是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社会各界认可的机会。
“私人博物馆是公共博物馆的有益和重要补充,在连接社会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引领和推动企业支持民营博物馆建设,突破民营博物馆发展的瓶颈。”他是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