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从教学目标的层次来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即学校教育目标)、中观(课程目标)和微观(单元或班级目标)三个层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微观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在单元和班级中的确定和表达。从国际教育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达目标。我国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实践深受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和加涅的目标模式的影响,一直以行为目标为中心。在行为目标体系下,微格教学目标被定义为“教学目标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预期达到的程度,预期的教学结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换句话说,在开始任何教学之前,设计者必须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在教学之后,学习者能够做他们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吗?”或者“教完之后学习者会怎么样?”。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学习,即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和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指导教学,确定教师的教学步骤、环节和教学活动,减少教学的随意性;而引导性评价,即目标为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二,教学目标在实践表达和制定上的可喜变化
(一)目标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
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往往表述为“让学生掌握以下生词……”或“使学生理解听力材料”,这是以教师的教学为基础的。在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表达主体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如“到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将能够做到……”等,体现了教师教学中心的转移,即从关注自身的教学效果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期的教学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二)目标维度从双基到多维。
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重视“双基”,目标确定和表述只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尤其是语言知识目标中的词汇和语法目标。结果就是学生机械地背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却无法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进入新课程以来,英语学科的三维目标框架或饼状图目标框架进入了英语教师的视野,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师生互动更有意义,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三)动作动词从抽象到具体
英语教学目标的传统表述往往使用“掌握”、“理解”等笼统抽象的动词,使教师难以察觉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影响下,教师开始用具体的、可检测的、多层次的行为动词来表达自己的目标,如“学生能听、能认、能说下列词汇”、“学生能用下列句型描述他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在这些特定行为动词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监控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英语教学目标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对帮助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感到困惑,这迫切需要课程专家和教师培训者的关注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和解决办法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待提高。
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教学目标起着指导学习、教学和评价的作用(孙明,2004),因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实施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场不断生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其实,这种意识背后的思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要重点关注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这对提高教师对教材和学习情境的把握能力、课堂驱动和控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往往在课前直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进而设计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按计划实施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和活动,所以不管学生怎么学,都要跟着教学进度走。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教师意识,就会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秉持的理念就是围绕着“怎么教”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往往把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直接等同于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
从教学设计的操作顺序出发,即学生需求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计划确定、学习效果评价计划确定(张锦秀,2008),“教什么”是比“怎么教”更优越的概念。只有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服务于目标,保证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增强教学目标意识。
(B)三维或五维----目标的维度框架应反映学科的特点。
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英语课程专家根据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特点,将三维目标提炼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项,以饼状图的形式呈现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教育部,20065438+),两种目标体系的并存给教师带来一些困惑。设计目标时是基于三个维度还是五个板块?老师经常会听取学校或者老师的意见。所以学校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老师设置了教学目标的表达维度,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些学校要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有些学校要求从知识、能力和情感/道德教育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有些学校干脆要求英语教师从知识、能力和其他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其他”学校的解释是写,而不是不写)。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教学目标维度框架,教师难以判断,失去了深入分析和把握目标的动力和方向,只是简单地跟风,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写。僵化死板的教学目标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目标脱离了过程。比如北师大五年级上册Unit4 Mocky的生日有老师设定和表述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看图读故事,按角色读故事。
2.能够正确地听、说、理解和阅读故事中的相关单词、句型、月份(三月、九月、十月)、季节(春、秋),以及询问和回答生日的表达方式。
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故事中搜索有用的信息,根据图片和主要词汇的提示简单复述故事。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猜谜语、师生对话、回答问题、整理图片、填写信息卡、真假、图文搭配、带旁白表演故事等活动,从整体到局部了解和学习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体验故事学习的快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从这个教学目标来看,简单套用三维框架并不适合英语学科,因为过程、方法、目标往往被老师理解为教学过程。同时,框架省略了英语学科重要的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最终只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目标。
改进策略:
要遵循学科特点,统一小学课堂教学目标表达的维度框架,即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来确定和表达。这与三维目标框架并不矛盾。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目标五段并非五维目标,而是根据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学科的特点,对三维目标的细化,如将过程和方法目标细化为学习策略目标,将文化意识从知识和技能目标中分化出来加以突出和强调,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了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框架。当然,由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并不要求每一节课都要同时具备这五个目标值,但教师要根据这个框架,尽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值,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高效。根据这一框架,笔者为北师大五年级Unit4《摩奇的生日》第一堂课的教学案例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关于生日话题的小故事,并表演不同角色的故事;
语言知识目标:学生能初步综合运用关于季节和月份(春、秋、夏、冬、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词汇和句型(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的生日在…你几岁了?我…岁)互相交流。
学习策略目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学习记忆关于季节和月份的词汇。
文化意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在西方文化中,生日礼物应该在那时打开并表示感谢。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可以知道其他学生的生日日期,并在他们的生日到来时给予英语祝福。
从上面的说法来看,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其他三个目标是辅助目标,但它们为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丰富、更人性化的情境和背景,在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要。
三,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框架确定后,教师面临着准确把握和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内容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英语课程标准和案例,提出确定教学目标的几个依据,帮助教师进一步理清思路。
(一)以单元为长度分析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确定课堂上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
小学英语教材都是以单元为主线设计的。基于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考虑,一个单元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简单,比如一个小故事、一段简短的对话甚至几句话。但教材编写者是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写出这些教学内容的,意图是在整体把握下强调单个课时的不同侧重。而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往往只关注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围绕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孤立地进行教学。他们认为单个课时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就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这样的目标导向会导致师生的教学情境单一,教学枯燥。当作者听下一课时。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是什么颜色?中学二班词汇课。教师用色卡和实物卡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练习16红色红色、蓝色等颜色词,它是什么颜色?一个简单的句型。课后和老师交流时,老师说他基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说出16个颜色词,用的是什么颜色?这是…关于颜色的问答句子。但是,笔者翻了翻教材,发现这个单元的句型是什么?它们是…有多少…有多少?有…句型,还有蝴蝶,熊等动物词汇。作者接着问老师,为什么不同时练习这些句型和单词呢?老师说这些句型和单词是上节课学的。于是作者找了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两个学困生做简单的问答。结果只有尖子生才能理解问题并回答,其中的“他们”和“有”还很生疏,而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学困生,都需要作者将问题翻译成中文。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学会了”并不一定意味着学生“学会了”。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不是单节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单元内,甚至在学期、学年内不断滚动再现,螺旋式上升,形成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用70%的旧知识滚30%的新知识”(李京春,2001)。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在考虑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时,要对单元进行整体分析,同时考虑新旧教学目标的衔接,尽可能再现旧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而不是仅仅围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确定适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反映的是学生学习前后知识技能的变化。因此,除了教材,学习情况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另一个重要依据。要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掌握学生在这方面的现有水平,然后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合适的教学目标,实现外语教学的“i+1”原则。
在这方面,理想的情况是,教材中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现有水平,教师只需稍微调整教学目标就可以进行教学。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不同地区小学英语教学条件不同,初三和高一都有起点,导致教材难度不同。比如有的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中高年级使用的教材是三年级起点的教材,导致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明显低于学生现有水平。此外,家长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一般都会给孩子报社会上的英语辅导班,这也导致孩子的水平高于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水平。如下面的教学案例(岳薇,2005):
在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关于动物的一课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听、能说、能认、能读狗、猴、鸭、熊猫、猫、兔、猪等单词;学生能够理解并像狗/猴子一样行动…并巩固他们所学的单词。整堂课充满了热烈的教学气氛,笑声不断,师生互动频繁,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课后调查中,一组数据引起了听课者的注意。班上54名学生中,47名在课前掌握了新讲授的内容,52名在课后掌握了。也就是说,一节40分钟的课,只实现了5个学生的语言进步和发展,大部分学生只是复习了知识和技能。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像这样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育基础好、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笔者最近参加的某区精品课程评优活动中,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把握不够,设定的教学目标普遍低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前对三四个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并根据他们的水平扩大或缩小教材的教学目标。比如以上案例,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可以在语言知识目标中加入单词玩具和两三个动物单词,如熊、乌龟等。,语言技能目标可以进一步扩展到用这是一个描述动物玩具...。它是黄色/红色的。
(3)要把宏观的、具体的情感态度目标与语料库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显性或隐性地渗透。
情感态度目标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课程标准》对二级情感态度目标的描述如下
1)对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讲故事、玩游戏等感兴趣。
2)乐于模仿,敢于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从这种说法来看,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建立自信心是小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宏观学科教学目标。同时,课堂教学还承载着一项重要的教育功能,即儿童价值观的培养,而这方面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语料库确定合适的德育目标,并自然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情感态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上存在三个误区,需要加以纠正。第一,教师普遍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集体情感态度,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个体情感态度的关注。如果笔者在一次讲课中看到这种现象,老师不停地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随意朗读单词句子。有一次叫一个小女孩回答问题,女孩浓重的鼻音明显说明她感冒了,但是老师没有理会。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女孩又被叫了两次,每次老师都只关心她是否回答了问题,却总是对她感冒的事实视而不见。显然,老师忽视并失去了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机会。如果老师第一次让小女孩回答问题时能注意到她感冒了,就去找她问两句“你感冒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提升小女孩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儿童个体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目标的第二个问题是情感态度目标与语料库话题脱节,无法自然渗透。比如我听过的一节课,人教社新版小学英语六年级第二十四课第四单元我们要去长城,老师设定的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这节课关灯一小时的活动和水瓶卡的评价,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这段文字是关于假期去哪里旅游的问答对话,与节能环保地球无关。牵强的情感目标只是对学生的说教,达不到效果。在分析了语料库的内容后,作者和指导老师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定为“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旅游特色,并有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
情感、态度、目标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实现目标。随着人们对德育目标的关注,教师一般会在课堂上花最后五分钟升华自己的情感,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比如上面这个案例,老师用最后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讨论世界熄灯一小时的活动,组织学生唱一首英文歌,题目是《我们的世界》。在课后的采访中,老师提到,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学生可以提高环保意识”的情感态度目标。这种目标定位的不合理性已经得到了分析和修正,这里要反思的是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方式。作为外语课堂中的隐性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方式可以是显性的,即组织学生讨论某种情感态度。但是,这种只为情感态度目标服务的活动不应该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更多地依赖于隐性方式,即教师在一堂课上自始至终用语料库自然渗透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共情感受到某种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在“学生能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旅游特色,并有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这一情感态度目标确定后,教师可以先在导入环节询问学生的旅游经历:去年寒假你去了哪里?你感觉如何?唤起学生对美好旅行经历的回忆。其次,在输出环节,可以结合语料库提出任务:他们要去长城。你呢?五一假期快到了。和你的伙伴一起制定一个旅行计划。你可以去任何你喜欢的国家。让学生在制定旅游计划的过程中去想象和憧憬,自然会激发他们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欲望。
(4)尽量发掘教材文本语料库中隐藏的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并使之显性化。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本语料库可以不同时具有五个教学目标,但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忽视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程,2003)。同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部,2002)。因此,教师应尽力发掘教材文本语料库中隐藏的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并使之显性化。
比如人教社出版的新版小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17课我的爸爸是老师,课本上新教的单词是消防员,警察,女警。从学习策略的目标值分析,这三个词都是复合词。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学习策略目标设定为对复合词构词方法的初步感知,培养学生今后遇到类似词形时根据构词法进行猜测的意识和能力。然而,笔者发现,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的教师,只是孤立地把这三个词作为生词来对待,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习得学习策略的机会。
教师缺乏学习策略意识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学习策略培训,缺乏学习策略知识,因而缺乏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能力。建议在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中加强对教师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有文化意识目标,但文化意识特征突出的课文可以设计有文化意识目标。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英语四年级第九单元第四节课《快乐的一天》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一篇关于肯和安周末生活的短文。根据这个语料库,可以设定文化意识的目标,了解中西方儿童周末生活的异同,开阔他们的视野。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在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研究教材和学生,制定合理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ABCD原则
一个对象(受众)——指定教学对象。
b行为——学习者学习后应该做什么?
c条件——上述行为发生在什么条件下?
d度——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
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U1,L3
通过对话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关于职业的简单语言材料,并可以简单地问和回答关于职业的简单问题。
(二)精明原则
特殊的
可测量的
可完成的
现实的
时机
(三)动词多样化原则
知识目标:
说,拼,读正确,认识,理解,熟悉,学会使用,运用,理解和领悟,表达和掌握。
技能目标:
讲述,大声朗读,重复,背诵,描述,获得,写作,理解,表演,歌唱和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欢,快乐,有欲望,尊重,爱,珍惜,培养,敢于,区分,欣赏。
(四)教学目标陈述供参考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L1
主要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图片朗读或表演有感情的故事。
1.学生能初步感知和理解关于物体方位的小故事;
2.学生能理解并说出下列单词:in,on,under,behind,front,nut,squirrel,ground;它在哪里?这是…;
3.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联想记忆单词;
4.学生可以理解坚果包括很多干果;
5.学生能积极评价他人的帮助,并有积极帮助他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