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多民族传统教育

对数学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名师张齐华老师在福建省第八届小学数学教改会议期间上了两节示范课,并作了“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研究”的专题讲座,对新课程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给出了个人的思考和表述:“所谓数学文化,就是以数学家为主导的数学* * *从事数学研究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显性的如具体的数学知识及其物化的呈现形式,而隐形的则是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数学精神等等。”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强调人的发展,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科学文化素养的数学新课改,应该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本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所蕴含的精神、思想、概念和意识,认识数学的真善美,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传承数学家的科学人文精神。

如何将数学文化有机地融入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让数学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简单而平和地流淌?读者可能会从本期发表的几篇相关文章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用数学教材渗透人文教育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人文”精神层面的研究多于将其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热烈讨论。由于讨论涉及近代中国文化选择价值尺度的确立,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在教育界却相对冷淡。长期以来,在教育认识和实践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人文教育只是人文的教育。从表面上看,数学无疑与科学密切相关,但对人类来说似乎是陌生的。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将丰富多彩、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简化为一种“强调实践、讲道理、形成能力”的特殊认知活动,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枯燥、程式化,缺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21世纪初,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教育也进入了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时期。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强调“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数学教育不仅要加强科学教育,而且要重视人文教育,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目前,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都非常重视课程的人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色彩!

第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方法是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精髓。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

不同的人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数学思维方法是指从具体的数学内容中分离出来的、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原理。数学思维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数学思维包含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包含数学思想。数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思维方法,如集合、数形结合、等价代换、运算优化、转换与变换、符号化以及初步的代数思想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教材主要采用渗透式编排,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与渗透的具体内容相结合。许多数学知识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的编排十分注重用具体内容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具体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这些思想方法。比如,化归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通过转化,建立未知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途径。五年级十进制乘除法的学习以整数乘除法为基础,利用因子和乘积的变化规律,将十进制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使学生了解十进制乘法的计算理论,总结十进制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同样,分数除法也是通过将商不变性和小数点移动规律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来求解的。再比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都转换成以前学过的,从图形中推导出来的,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也转换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计算。再比如,一年级把计数和比较的知识渗透集与相应的思想结合起来,把对物体和图形的理解与分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五年级简单方程结合符号思想和初步代数思想;六年级结合了圆的面积渗透极限等思想。通过这样的安排,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然地体验了这些数学思维方法,初步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2)单独布置“数学广角”进行渗透。

从二年级开始,实验教材就安排了一个单元——“数学广角”,通过简单的例题和有趣的数学问题,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比如在低年级安排“寻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发现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从图形的排列规律、图形和数字组合的排列规律到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四年级安排了“最优化”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实例,如煎饼、泡茶、卸货等问题,让学生体验物流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六年级安排了“鸡兔同笼”的内容,利用古代名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探索和分析,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假设”的方法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通过“假设”创造出许多巧妙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二,挖掘古代数学文化,激发民族精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学本身不仅仅是一些数字、公式、图形,还包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个内容背后都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给学生讲一些相关的数学史、关于数学的有趣故事或关于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豪感。比如在“矩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学习活动,推导出矩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老师提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大约两千年前,中国数学名著方讨论过矩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其中,“方场”指的是一个矩形的场,“宽”、“从”指的是一个矩形的长和宽,即矩形面积=长×宽。看完这份材料,同学们一定会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感到骄傲!

上述教学实例:老师巧妙地将古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拓宽了学习内容的知识背景,在严谨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加入了一些经典的历史细节,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浓郁的人文魅力。像这样的例子在教材里有很多,比如教《东西南北》,介绍我国的伟大发明——指南针;教“圆周”时,介绍祖冲之和皮;在讲授“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时,介绍了刘辉提出并使用“小数(即后来的小数)”...这种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祖国传统文明的巧妙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价值,数学本身的人文内涵得到了深度拓展。

第三,贴近社会生活,营造人文氛围

小学数学课本的例题和习题中有很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这些生活事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把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数学的应用价值,思想观念受到影响!《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具有现实性、意义性和挑战性...内容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数学来源于生活,人文的数学内容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形式化的叙事,及时地把有生活背景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

请看一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广角2(合理安排)》第一册的一个精彩教学案例:

(1)首先,老师给学生创设一个招待客人的生活情境:家里有客人。作为一个小主人,泡茶招待客人需要做哪些准备?(洗茶杯2分钟,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开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泡茶1分钟)

(2)分组工作研究合理安排,即如何科学安排,做好这些工作?

报告和交流:

方案一:洗壶(1分钟)→接水(1分钟)→洗茶杯(2分钟)→找茶(1分钟)→烧开水(8分钟)→泡茶(1分钟)[* *]需要650分钟。

方案二:洗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边洗茶杯边找茶)(8分钟)→泡茶(1分钟)[* * *需要11分钟]。

(3):深入探讨、讨论、交流,哪组方案最好?

生:第一种方案虽然可行,但不如第二种方案。

师:这个“好”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健康:节省时间。第一个方案* * *耗时14分钟,第二个方案可以边烧水边洗茶杯、找茶叶,节省3分钟,* * *耗时11分钟。

老师:你善于思考,善于做事。你能在合理安排的基础上体现出优化的思路,太神奇了。

(4)巩固应用,展现价值。

在巩固这一教学环节的应用上,老师还提供了做早餐、上学前、做家务、生病吃药等生活资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资料,设计最佳方案。通过简单的生活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验最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问题最佳解的意识,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5)总结反馈,谈谈收获。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改善,以及他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得到了什么。

生:以前早上起床后会四处看看。我太匆忙了,甚至没有时间吃早餐。现在我知道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做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什么都要学,数学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做任何事都要用学习!”多么精彩的总结。最后,老师将这节课的主题定义为“在做事中学习”。人文教学内容的生成,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真正的认知收获,而且对生活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这是课堂生成的理想境界。

第四,借助时事材料,培育时代精神

实验数学的教材,刻意穿插一些关于“申奥”、“纳税”、“环保”、“资源”的时事。这些题目具有时代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接受人文教育。比如在“纳税”的教学中,课前,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国家税收的调查,收集一些纳税数据,用于课堂交流;课堂上,老师又展示了一些资料:①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万亿元,其中税收占4.94万亿元;(2)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研制和发射,耗资6543.8+0亿元;国家投入9亿元用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研制和发射;③2007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达到858?54亿元;④2007年,国家财政用于支持退耕还林的资金达到277?86亿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上述信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国家如何处理征收的税款?为什么要交税?”通过以上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把征收的税收用于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样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主动纳税”的意识。

第五,展示数学之美,陶冶高尚情操。

数学教材本身就有很多好看的特点。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处处感受到数学之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优美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请欣赏《九义》教材中六年级《轴对称图形》的精彩教学片段:

下课的时候,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图。老师讲到: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轴对称图形”的世界。事实上,大自然对对称的创造远不止这些。仰望天空,俯瞰大地,处处彰显着对称的魅力!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天空中翱翔的大雁和白鸽,划过天际的彩虹,飘落的树叶,让我们每个人,每一张笑脸,都呈现出对称的魅力。可以说,因为美,自然选择了对称,因为有了对称,自然增添了无穷的美!

这个结论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对称和数学的美,而且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