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读一篇课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一、先通读全文,疏通文字,整体把握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一遍读全文时,首先要疏通单词,即一定要读准发音,了解生词的基本意思,这样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借助汉语拼音引导学生准确读出读音,借助词典(辞典)等工具书理解生词的基本意思,为进一步理解生词的深层含义和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然后,你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把握课文大意的方法可以从课文的中心句、课文后的练习内容、每段的意思、课文的标题等方面来把握。比如《借草船之箭》中,从题目中就能抓住课文大意:“谁借草船之箭?”“结果如何?”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大致印象,这样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就有了基础。
二、细读课文,理清结构,理解句子段落,解决“怎么写”的问题。(1)划分段落段落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一篇文章通常由几个段落组成。在认真阅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段落。一般有几种划分段落的方法:①按时间顺序分段。比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我们可以抓住“解放前”和“解放后”这两个词,把正文分成两段。(2)根据位置(空间)变换分割。比如景阳冈,根据“在酒店里”和“在山上”的位置变化,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按照“酒店”、“上港”、“混沌森林”分为三个板块。(3)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比如飞越泸定桥的顺序是:要夺桥(开头)→到桥(发展)→夺桥(高潮)→继续北上(结尾)。按照这个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个板块。(4)根据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比如,根据太阳的距离、大小、热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将太阳分为四段。⑤根据人物活动线索进行分割。比如小木船,可以按照友谊的形成、友谊的破裂、友谊的恢复分为三段。⑥根据文章总分关系的结构进行切分。例如,桂林山水是一个“总-分总”的结构,其中描述了两个方面:水和山。这可以分为三四个部分。另外,很多课文都有过渡段,要引导学生考虑它是侧重于概括前一段的内容还是引导后一段,或者与哪一段关系更密切,从而划分其归属。
(2)理解句子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言以词、句、段的形式存在,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理解内容离不开理解语言,只有理解语言才能理解内容。不分析文章架空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清楚的。句子段落是语言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该仔细阅读课文,并教会他们如何理解句子段落。
1.理解单词。袁先生曾强调:“词汇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要训练单词,首先是理解训练。理解单词并不意味着理解每个单词。有的只要求大致了解,有的要求重点了解。如何确定要理解的关键词?(1)表达文章主题的中心词。比如二虎中的“不慌不忙”二字。②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思的关键词。比如《刘胡兰》一文中,那年她才十五岁。(3)用词恰当,富有表现力。比如《借草船之箭》这一课的最后一句,“周瑜叹道:‘诸葛亮计策高明,我真不如他!”《神机妙算》中的“等”字。确定要理解的单词后,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单词。理解单词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两种是学生必须学会和掌握的。第一,比较理解法。比如《虫子》和《大船》中“一只小蛾子毁了一艘大船”一文中的“精”字,在教学中可以改成“精”,然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了。学生懂得用“精”字来表示“一只小蛀虫毁了一艘大船”,这是船东始料不及的。这是一种换词的比较理解方法,也是一种减词加词的比较理解方法。第二,结合语境理解法。如《桂林山水》中的“千姿百态”一词写道:“桂林的山真奇妙,一座座拔地而起,不相连,似老人,似巨象,似骆驼,奇峰罗列”。关于桂林山崎的这段话,正是对文中“形形色色”一词含义的准确表达。
2.句子的理解。并不是一篇课文中的所有句子都需要学生理解,那么哪些句子应该重点理解呢?(1)描写生动或修辞的句子;(2)表达文章中心或主题的句子;(3)深刻的句子;4有特殊地位的句子。如总句、总结句和过渡句。在确定了要理解哪些句子之后,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理解句子的方法主要有:①抓住关键词去理解。比如对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②联系语境理解。比如对总句、结论句、转折句的理解。(3)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比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④变体更好理解。比如对生动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3.段落的理解。要理解一个段落的意思,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整篇文章,还要分析组成一个段落的词和短语的意义、作用、关系和排列顺序。理解段落的主要方法有:①抓住关键段落。相对较长的文本,要抓住关键段落才能深刻理解。比如《飞越泸定桥》,重点是“飞越”。“飞”重在“抢时间”和“抢时间”,重在“攻自然害”。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飞”和“抓”这两个关键环节。②抓住段落中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比如《冬眠》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冬眠不是睡眠”“低温是冬眠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中心句,理解这个意思。理解了中心句的意思,段落的意思就清楚了。(3)学一段,带他一段。对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可以先学习一段,然后依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他段落。比如《美丽小兴安岭》中描写的“春夏秋冬”的景色,就有四种类似的结构。可以引导学生先理解并写出“春”的段落,然后根据规律自行阅读其他段落。
(3)概括段落的意思要真正理解一篇课文,除了要正确划分段落,理解单词和短语的意思外,还要教会学生懂得概括段落的意思,总结中心思想。
总结段落意思的关键在于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总结整段的句子。有些段落的中心句比较明显,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段落的意思,这样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为段落的意思。比如《什么是幸福》第四段,可以用中心句“幸福靠劳动,靠做好自己的本分,做对人有益的事”。一些中心句需要整理出来做一个段落。比如《长城》第一段的中心句说,“它叫万里,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里”。可以安排成“长城东西一万二千多里”作为段落。如果一个段落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要对每个自然段落的大意进行总结提炼,用评价性或概括性的词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段落合并法。比如《少年润土》第四段讲了在雪地里抓鸟,捡贝壳,看瓜,刺等等。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新的,所以这段话的意思可以合并成:润土告诉了我许多新的东西。概括段落意思,语言要简洁准确。学生学会分段落,会读句子段落,掌握总结段落的方法,从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揭示文章主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作者写文章是有写作目的的。他通过一定的材料表达一些感受,阐述一个道理,让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这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抓住中心思想,才能真正理解课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说,有的隐含在文章中。因此,当要求学生总结中心思想时,教师应给予指导并传授方法。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总结中心思想。
1.紧扣主题。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很多,看标题就知道中心思想。比如《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些题目生动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比如《种子的力量》这篇文章,借助种子的力量,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和力量。
2.将段落连接起来以达到效果。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所有段落。抓住每一段的主要意思是总结中心思想的基础,比如《大义凛然》这一课。每一段的内容都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把每一段的主要思想串起来,得出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描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四十年来互相帮助、密切合作的事迹,* * *创立了* *理论。
3.抓住中心句。
课文的中心句往往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又以各种形式出现。有些文章是总句,如《桂林山水》开篇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总有这样的句子,比如《新年礼物》的结尾:“哥哥送给老师的东西,其实算不上礼物,但却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有的是抒情的句子,如“他(周总理)多么艰苦朴素啊!“有的是议论文式的句子,比如我舅舅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句话:“舅舅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少考虑自己,多考虑别人。“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就能揭示中心思想。
4.对比和对比。
①前后对比。在课文中,如果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某件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鸟的天堂》这一课,作者前后去了两次“鸟的天堂”。第一次去的时候没看到什么鸟,但是看到的榕树给笔者留下了美丽和勃勃生机的印象。第二次去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不同颜色的鸟。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 * *相同的特征:鸟类的“天堂”之美。由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作者写鸟的“天堂”之美,目的是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这样,课文的中心思想就一目了然了。2正反对比。如《飞越泸定桥》一文中对“飞”和“抢”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英勇无畏的大无畏精神。为了突出这个中心思想,作者把敌人和我们自己的行动做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在与敌人进行渡河赛跑时,在同样的天气、相似的道路下,敌人“不得不停下来扎营”,而红军“仍然在黑夜里、在雨中行军”。通过正反对比,衬托出红军大无畏精神的中心。
总有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写一篇课文的问题。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即使他们真的理解了一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