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注意什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声、光、动画融为一体,有效地将抽象变为具体,将枯燥变为有趣,将静态变为动态,让学生乐在其中,学而不厌,轻松学习,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动画效果可以模拟许多复杂的数学动态过程,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便于理解,促进探索,帮助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动一个孩子,活一切”的作用。但是,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直觉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融为一体,让信息技术扬长避短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整合必须遵循的原则。

1,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有利于激活学习动机。

导入新课时,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比如在“圆锥体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建筑物的锥顶、机械零件、农民的粮堆、吊车煤堆等实物图,让学生意识到圆锥体就在我们身边;然后用直角三角形旋转成人,让学生了解圆锥体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去掉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圆锥体的* * *性质,激起学生认识圆锥体,探索其特性的欲望。

2、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

信息技术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做不到的功能,比如直观、动态演示。它能生动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潜移默化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在“认识圆”的教学过程中,“是什么决定了圆的位置和大小?”学生们画完一幅画后。利用信息技术,大屏幕上不同位置一个接一个出现小圆点,然后一个接一个出现圆圈...“圆的位置是由圆心的位置决定的!”一目了然。然后在屏幕上演示出一个个以圆心为端点的不同长度的半径,然后相应出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大小由它的半径长度决定."耐心解决。教师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巧妙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把难以表达的内容清晰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3、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疑释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态的,只能反映事物变化的结果或活动的瞬间。如果静态插图借助信息技术创造动态情境,用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这不仅可以突破难点,还可以促进思维取向从模糊走向清晰。

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信息技术可以形象地再现蝴蝶、蜻蜓、凤叶、窗花的图形沿一条线完全重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轴对称的定义有直观的认识。对于矩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正八边形,有几个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学生利用定义通过作图、折叠、比较、讨论来判断是否有争议后,再借助多媒体播放,利用定义进行旋转、折叠,学生就能深刻感知对称轴的存在和数量,从而使问题容易解决,定义也能深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及时启发和指导,优化了教学过程,也圆满解决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疑点。

4、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为了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进行思考,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将平面语言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训练。

比如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把圆的几个相等的部分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平面图形。同学们双手合十,侃侃而谈讨论,很快得出结论,他们可以做出平行四边形,这与“他们可以做出近似的长方形”并不相似。如果用信息技术演示把圆分成几等份的过程,动态呈现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矩形的长度由曲线变为直线的过程,就会更容易理解“平均分越多,拼接出来的图形越接近矩形”的道理,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然后激发想象力创新其他拼写,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抽象概括公式。信息技术的操作和演示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扩展的课堂和一个微型的社会,让学生不再接触简单的文字材料,而是可以观察它们的形状,闻它们的声音,知道它们的含义。它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增强了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拓展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全面、有效、及时的反馈和批改,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讲授“元、角、分的认识”和“公斤、克的认识”时,要利用模拟教学课件,创建一个“虚拟超市”。学生可以充当“销售人员”,点击食物并在秤上称重,根据单价计算金额。你也可以当“顾客”,花钱购物,算算你需要买多少钱,一个“售货员”要换多少钱。其间,学生积极参与互动,通过信息技术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自然融合,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要避免误区。

1:重技术先进,轻内容实际效果。

信息技术是服务于课堂的工具。如果一味追求“高科技”:过度使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优美的音乐、丰富多彩的视频等。,只会让学生更加无心的关注那些精彩的画面和音乐,而无法集中精力去关注这些画面和音乐的精髓——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重现代手段,轻传统教学方法。

虽然信息技术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他传统媒体的一些特殊功能也不容忽视。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比如投影、幻灯的静态展示功能和放大实景的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都有其良好的教学功能,有的甚至是信息技术无法完全替代的。至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那些可以通过学校工具操作或者实际操作形成的技能,更容易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被忽视。

3、重机械演示,轻主导交流。

由于信息技术能力的限制,课件的交互性不强,所以很多教室成了老师试图把学生的想法引到既定的计算机程序上。本质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组成的有机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师恰当而简洁的讲解,有条理而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亲切的话语,发自内心的微笑,简单的手势,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的。如果教学思想过多地被信息技术所主导,我们良好的教学风格被信息技术演示的程序所丧失,那么我们最终将失去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4.比思维培养更注重知识呈现。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目前,许多数学课件热衷于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简单,侧重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展示学生需要思考什么,忽视了学生积极思维习惯和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样,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就会下降,想象空间就会受到限制,抽象思维就会受到抑制。长期的过去对数学的重新学习极为不利。

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具有强烈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数学教师只有深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相得益彰,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