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学美术卷子
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手工艺课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手工课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手工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帮助学生学会确定主题、收集资料、选择工具、准备材料、创意设计、制作展示等,使学生真正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审美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研究小组合作在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的综合探索,我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了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的应用,趋利避害,使小组合作学习得以实施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常规的单一形式的小组合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法实施。
问题:刚开始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一般采用就近或四大组相结合的方法。但在正常教学中,由于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位时一般不考虑合作学习的需要,随意组合导致同组不异构的可能,无法保证分组的合理性。比如我在为《我们的音乐会》这一课建立学习小组的时候,直接把学生按照座位分成了四组,每组人数为10-12。我从这四个组里选了一个组长后,没有对其他具体事项进行分工,在班级讨论的时候马上就出现了问题。有些小组有两三个人争先恐后地发言,所以你在有些小组里,总是只有一两个人发言,而其他人则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群体互相拒绝,没有人说话;有的群借机聊天等。在合拍的过程中,小组中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充当了绝对的主角,而一些能力差的同学则无所事事,默默坐着,感觉自己在小组中毫无作用。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手工课环节复杂,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学生之间在家庭背景、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实践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差异很大,常规的组合方式无法满足美术手工课对学生的合作要求。
对策:1。在成立学习小组之前,我先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背景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班里的学生匹配成几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机制进行交流学习。
2.明确群体成员的分工,强化群体的团队意识。在每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重要的职责,扮演着特定的合作角色,比如组织的负责人,小组讨论时的数据采集者和记录者;课堂发展过程中的记者和评论员;材料准备员、平面设计师、手工艺人等。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细化职责,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经过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改变了学生在群体中的长期地位,即一部分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一部分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使每个群体成员都有了责任和工作,并能从不同的岗位上获得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容易建立自信心,不会让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学生不会合作,缺乏合作技能训练,合作学习无效。
问题:现在的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浮躁,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合作精神。甚至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分组后,学生之间也不会互相配合。他们认为相互合作意味着帮助他人。一方面,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别人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不如做自己的事情,这让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法达到* *的效果。比如“民族娃娃”这一课,我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前收集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相关资料,还要准备好这节课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但在课堂上,我发现同一个小组收集和准备的材料出现重复的概率很大,这说明学生缺乏课前交流,没有合理地给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在分组讨论各个民族的特点,选择本群体的生产对象时,学生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同意时也不会和平解决问题;在作品的制作阶段,我本来是让每个小组合作制作2-3组民族娃娃,但是我发现小组里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做,或者根本不做,也有同学没有机会做,只是看着其他同学做。
对策:1。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我们的大花瓶这一课中,我会首先邀请学生欣赏一些漂亮的花瓶图片。欣赏完之后,我邀请了一位表达能力很好的学生来评论花瓶的形状和图案。学生讲完后,我会根据他的意见进行补充,然后请下面提问。在作业演示的时候,我邀请了一批学生到讲台上和我组成一个小组,我给这些学生做了一些具体的分工: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生先构思图形,根据花瓶的基本结构设计组合;绘画能力好的同学负责起草和绘制装饰图案;动手能力强,心思细腻的同学负责切割雕刻;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同学,让他做一些简单的粘贴或者收集工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与学生一起完成演示作品。接下来请下面的同学模仿我和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先模仿我和学生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合作才会有效,沟通才会有效。
2.小组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一个合格的小组组长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后,我会首先根据学生的特点,挑选一名能力相对较强、言语积极、表达欲强,并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合作小组组长,对组长进行集中培训,督促组长积极组织小组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在安排收集资料和准备工具材料时,指导小组长在课前做好功课,然后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进行准备和细化工作,以免给一个人造成负担;指导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时,首先要做好有序的安排,比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能发言的先发言,不能发言的先发言,促进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要灵活协调,比如为积极讨论的同学鼓掌。出现分歧时,组长首先要问为什么,并要求组员给出理由。有沉默的时候,组长要能带头发言,起到表率作用。指导组长收集组员在交流同一个问题时做出的不同回答,并准确及时地向我汇报,以便我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促进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在大部分同学了解小组合作的方法后,我会定期更换组长,平衡同学之间的差距,促进同学进步。
三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引导不到位。
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容易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合作学习的最初组织中,我认为应该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只是安排了一定的合作程序,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课前安排专题→让学生分组收集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展示自己→分组制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法给学生及时恰当的指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比如“表情丰富的脸”这一课,需要准备制作吹塑纸版画的工具。我在课前安排学生学习制作版画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准备课堂上需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料,但没有对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引导,导致学生上课时准备的工具不全。学生讨论交流时,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争执或讨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使小组学习成为一种自由散漫的活动;在制作作品阶段,由于教师的不合理协调,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使合作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策:1。在收集素材阶段,教师要给予合理的指导,做好充分的合作前准备工作。比如他们可以告诉学生去查询相应资料的网站,引导他们去查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收集生活中的小知识;鼓励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如提供一套学习资料、布置集体作业等,使学生不得不学会运用合作技能解决问题。
2.积极参与,做好充分准备,有效调控教学。在班级讨论中,走到学生中间,在学生的学习中充当合作者,在小组学习中提供及时的指导,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管理者,而不是旁观者。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比如让习惯吹牛的学生作为记录员占用大部分讨论时间,这样他们不仅能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还能明白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调皮学生充当组织者,让他们既能学会协调矛盾冲突,又能纠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角色转换,也可以使学生在形成一定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技能。
3.教师也应该充当协调者。在制作过程中,对于组合中强弱不同的小组,要根据每个小组的不同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并重点帮助弱势小组,启发他们多思考,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指导小组合作的有效方式和形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小组之间的差异。
四是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激励机制,课堂管理形同虚设。
问题: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和稳定性差,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制作很容易,但很难调动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很难让他们围绕老师的问题积极动脑,很难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制作。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是不会听指令的,尤其是在制作阶段的最后。因为有的同学还沉浸在制作活动的乐趣中,或者还没有完成作品,就会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有时,学生因为一些纠纷不肯罢休,大吵大闹,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有时候一整节课的学生基本都能完成课程要求,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不够主动。一个小组中只有一两个学生是活跃的,其他学生既不说话也不思考,只是袖手旁观和合作缺乏热情。这些问题都反映出课堂上缺乏启发性的语言,评价体系不健全,课堂管理不力,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意义丧失。
对策:1。在合作小组之间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激发合作热情。小组合作学习通常不是以个人成绩为基础,而是以每个小组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总成绩为基础。这种机制可以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出于实现同一目标的愿望,群体成员需要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促进群体内部。比如组与组之间进行纪律竞赛,即使有的同学成绩不好,组内其他成员也会为了组的荣誉提醒他,从而改善课堂纪律的问题。
2.采用鼓励式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更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接触材料、反复尝试,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相关手工技能和技巧,在不断尝试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也相应提高。
3.丰富评价机制。评价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合作学习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对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表现进行透彻的了解和仔细的观察。对于合作良好的小组,应及时对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进行评价、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使小组出现“互动、互助、互勉、共进”的局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合作学习”的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总之,在小学工艺美术课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动手制作精神,为每个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有效提高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学习方法,它也需要合适的时间和土壤。因此,要钻研教材,加强研究,努力探索,精心设计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