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一、培养自理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在于抓住孩子的自我激励,这是道德上的自我鼓励。如果孩子不努力上进,不懂得自我鼓励,任何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在他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但是,只有先看到孩子的优点,孩子才会有动力。自信和自我激励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许多孩子在家人的照顾下变得胆小,缺乏自信,他们希望爷爷奶奶或父母为他们做一切。为此,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卫生月评,学生自理能力大赛等。在活动中,通过窗口专栏公布成绩、校会表扬、流动红旗、物质奖励、将表现写入最终操行评价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通过活动,逐步纠正学生刚入学时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我们班的胡良梅同学在一次班会上激动地说:“我以前叠被子,洗衣服都不会。虽然是简单的发言,但是从侧面告诉了我们这些活动的成效,给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很大的鼓舞。事实上,家庭的教育观念和养育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所以,在家长会上,我建议家长每天给孩子传递“你能行”的正面信息,让孩子逐渐形成“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经常和一些“问题学生”交流,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监护人,让他们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肯定,这是渴望和追求高尚人格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一个对自己的价值有积极态度的学生,必然会“志存高远”,以开朗、充实、进取的心态生活。所以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尽量让学生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他们行为良好的时候。强化和表扬好的行为,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越来越满意,越来越自信。比如我们班的留守儿童倪,作业写得差,自理能力差。通过家访等方式,交流和表扬她的进步,学生自信心强,成绩稳步提升。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克制不正当的欲望。

我们的工作方向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是教学生克制不正当的欲望。学生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人看待,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有自控的欲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建立在自我克制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克制欲望,克制行为,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我还充分利用教室里张贴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熟记这些内容,并不时用它们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渐养成自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同学,我总是个别谈话。比如我们班的倪红清同学,常年在外打工,所以养成了不做作业的习惯。被学校老师发现后,我找他谈了很多次,让他明白培养自制力认真做作业,克制不正当欲望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他不仅改掉了不做作业的坏习惯,学习也提高了很多!良好的自制力会让学生获得荣耀感和幸福感。只要老师“有意”,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养成很强的自制力,从中获得的精神享受远非物质享受。

第三,长期锤炼形成习惯,激发学生自觉行为。

自觉的努力是成功的基础,自觉离不开自信和自制力。学会超越取决于自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自发的,是内在的,不是靠外界的压力和干预,而是长期的磨炼。比如在学习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我总是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总结优势找出薄弱环节,扬长避短,让学生合理控制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会把这种有意识的习惯视为合理正常,努力学习。再如,每天午睡课只安排一名学生在学校校园值班,激励学生自觉遵守午睡纪律,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有利于形成自觉的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性,我总是在班会上随时随地要求大家“心中有别人”,对学生开展“感恩在我心中”的自强行动,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在“美味小吃”盛行的时候教育学生节俭...和许多其他活动让学生尊重他们的父母和老师,热爱祖国和节俭。

4.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班级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开展以“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号召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与学习、进步、提高相比较,从而督促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可见,良好的人格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学校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求自我成就,努力进取,善于捕捉每一个有用的信息和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真正把自己的工作职责落到实处。

首先,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比如,老师带头讲诚信,学会宽容和礼让,学生说什么做什么,老师都一视同仁。课内外都要讲好普通话,带头营造推广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处处为学生做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习惯。

第二,家庭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套路的执行做起,从家长自身做起。如:对长辈有礼貌,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生活工作习惯。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方式创建学习型家庭,不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学校也能像在家一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要成为人才,必须先成人。只有把知识与崇高的民族性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品格、健康的人格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健康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环境、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班级活动中的人格培养因素,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和培养。

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不容易。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主要依靠班主任的启发和影响。因此,班主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引路人,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任务是艰巨的、繁重的、长期的。不仅需要方法,更需要耐心和毅力,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单亲、问题学生等。),这需要老师付出双倍的爱和信心。

综上所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因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内容包罗万象。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形成,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