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寻找答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贯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创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小学学科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调开发小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即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中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小学生提高认知与技能、情感特征和人格素养,从而提高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所以,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学科教学中。第一,小学教学目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要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水平,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传递的过程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遵循心理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化,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课程矛盾的正确策略;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转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融合、相互平行的,体现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这个意义上的学科地位和教育价值。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主观需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求,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本文以小学社会科《我的邻居》为例,阐述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良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2)培养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良好情感;(3)主动维护房屋公共部位的环境卫生,主动问候和关心邻居。其中,①是认知的目标,②是情感的目标,③是行为的目标。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教学内容中。现行的德、智、体、美、劳“五育”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经过适当的利用和挖掘,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学生道德意识倾向(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的培养。)和道德心理素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中的德育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德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方向性和能动性的作用。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是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重叠、相互交融。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线索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3.从学科教学的心理学层面分析了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的互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现在学科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和优化上。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善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发展良好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指教师根据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和自己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掌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是基本途径。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和谐原则、民主原则、兴趣原则、成功原则和探究原则。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应着眼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交流为桥梁。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满足或引导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形成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的保持最终会形成新的心理结构,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各学科教师既要贯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五大原则,又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开展教学:教师活动:巧设情境——引导实验——激发探究——指导。学生活动:好奇观察-动手实验-提问-讨论交流。心理过程:增强动机-感性认识-理性思考-领悟内化。锻炼能力:科学兴趣、观察、质疑与探索、思考与想象。塑造人格:清新、务实、负责、好奇、参与、执着、科学。第四,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渗透到小学教学评价中,是一个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评价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对教与学的评价以知识理解为中心,是单向度、片面的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化答案,轻创造力考核,把考试等同于评价,把分数等同于效果,也就是学生的价值。这种评价只关注预期的、静态的、客观的目标,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尤其是主体的心理因素;它单纯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学生负担沉重,创造力和个性被摧毁,压抑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损害了学生整体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来了传统课程评价的变革,要求评价多元化,重视心理层面的评价,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所有要素和层面,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建立课程评价的心理指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