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歇后语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沉淀、提炼、凝聚成一门精彩的汉语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有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流传千古。以下是我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经典歇后语,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经典歇后语:1 1,登泰山之巅看日出——远见。

2、提着灯笼去砍柴——明剁

3、提着灯笼下矿——步步为营。

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5.一步一步地把车推上台阶。

6、轿子里的大姑娘——第一次

7.借一毛钱还一毛钱——没什么不好。

8、擀面杖吹火——我什么都不知道

9.吹窗前的喇叭——很有名。

10,螃蟹过街——霸凌

11,大海捞针——无处可寻。

12,用竹篮打水——用筛子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然直。

15,飞蛾扑火——自毁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渴望成功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盲人灯-废蜡

22、兔子尾巴——长不出来。

23.你不能偷鸡-吃米饭。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碰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很小,但它有所有的器官。

29、墙上的茅草——随风倒在两边

30、36计划——步行是最好的计划

3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张耳和尚——摸不着头脑

34.借了还了——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鳄鱼的眼泪

36.饺子破了皮——露出了馅。

37、挑水——一心吊两头

38.对牛弹琴——徒劳无功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吐司——不干。

41.钉在木板上——跑不掉

42、背鼓上门——请战斗

43、稻草当灯——粗心大意(核心)

44、竹笋出土——增多。

45.用菜刀剁豆腐——两面发光。

46.一针见血——来硬的

47.高山击鼓——四面有名(唱)

48、狗咬了吕洞宾——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49.关羽去麦城——骄者必败。

50、铁打的公鸡——没毛。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意上钩

53.踩西瓜皮——往哪里滑?

54、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个向上,八个向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下看人——看人低。

58.泥菩萨过江——难自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60.骑着驴读着歌本-我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的心脏——每个人都知道。

65.我的侄子玩灯笼-像往常一样(叔叔)

66、乌龟吃年糕——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论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黄盖——一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什么都不懂。

73、盲人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一场空忙。

75.秀才遇上兵士——原因不明。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水仙花不开——装傻

78.和尚教和尚——宽以待人。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理。

81.在铜板上钉铆钉——一个是一个,一个是两个。

82.背着竹竿走在巷子里——直走

83.苦水浸泡黄连——苦中加苦

84、我解开缆绳,你推船——迁就他们。

85.把洋葱放进猪的鼻子里——假装成一头大象

86.只有政府官员可以放火,人们不允许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一个人。

放风筝断了线——没救了。

89、池塘里的风暴——大事

90、说话不带灯光——说黑话

91,逆水行舟——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方人戴高帽子——装大。

94、到火神庙求雨——走错了门。

95.在鲁班面前玩斧子——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饺子——吞了。

97.阳光下的暴雨——虚假的爱情(阳光灿烂)

98.挂羊头卖狗肉——言不由衷。

99.留着胡子过河——过分谦虚

100,唱歌不看歌本——离谱

小学语文课本经典歇后语二滴水穿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红梅早开--一枝独秀。

砌墙用的石头——从后面来

关羽失守荆州-骄者必败。

王羲之的写作——三分法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柳在桃源的三重境界——生与死的转折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气

关公要去开会——开门见山

徐庶一言不发地走进了曹操

的军师——无用的[吴]

孙猴子的脸——一说就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

韩信分兵——越多越好。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包公公正地裁决案件

姜太公去钓鱼——谁愿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