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行为准则

自古以来少年英雄层出不穷。有古代的司马光,抗战时期的王二小、张嘎子,现代的马健等。这些英雄和少年的故事激励我们从小成为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这些故事被收入小学课本,成为我们生命素质教育的第一课。

教科书上曾经出现过一个英雄少年的故事,但后来被从教科书上删除了,甚至连照片都在学校被拿掉了。他就是赖宁,1988石棉县山上救火牺牲的小英雄。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保障人民安全,他把自己短暂的生命奉献给了救援事业。那么为什么这么感人的故事会被学校教育删掉呢?

优质基础

赖宁出生在一个叫石棉县的小县城,这里民风淳朴,父母都是很老实的农民。受父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赖宁已经成长为一个非常善良、热情、有责任心的人。在校学习成绩和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每年都能拿到“三好学生”的证书。他热衷于帮助他的同学,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所需的帮助。同时,莱宁的每一位老师都很喜欢他,因为他不仅能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帮助老师完成大量课后作业,并与老师分享。

在生活中,赖宁经常在业余时间去田里帮父母干些农活。年纪轻轻,他就已经掌握了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小赖宁也会在家做饭,问候辛苦了一天的父母,给他们按摩。不过赖宁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掉队,后来也顺利考上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无论学习还是生活,父母从来没有为他担心过。

石棉县是个小县城,有靠山。赖宁每次放学回家,都会经过一段山路。山里有很多原始森林,离居民区很近。当人们做饭生火时,遇到山风,周围有很多干燥的灌木丛和树林,很容易引起火灾。

森林火灾一旦发生,很难控制,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和损失。小赖宁在上学的路上目睹了几次小火灾。只要看到有火苗,他就会立即上前扑灭,及时阻止大火发生。这是他的一点点努力,也是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救火

1988有一天,小赖宁正在家里学习,突然听到外面有嘈杂的声音,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他出去的时候,他看到不远处的山冒着浓烟,林火像火蜥蜴一样向四周蔓延。

广播里传来播音员的声音,催促人们去山上灭火。小赖宁闻讯毫不犹豫,立即赶到火灾现场,一头扎进了火场。小赖宁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穿梭在火场中,和大家一起尽力控制火势。然而火势太大,甚至隔着隔离带向他们扑来。

经过长时间的搏斗,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因为火势得到及时控制,县里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但是清点的时候,小赖宁不见了。人们急忙回到山上去找他,最后只找到了小赖宁的尸体。火势太大,小赖宁与其他救援人员失散,最后被大火困在山里,英年早逝。

消防故事从教科书中删除。

赖宁壮烈牺牲以来,为了纪念他的事迹,也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他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教科书都收录了他的事迹,感动了几代人。然而,近年来,教科书删除了赖宁的事迹,甚至学校也撤下了他的照片。这到底是为什么?

近年来,未成年人应该先见义勇为还是先保证自身安全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多数人认为未成年人在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不具备救助和救灾的能力,但是?一命换一命?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要教育未成年人确保自身人身安全,并以适当方式提供救助帮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教科书和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会?勇敢点?把所有内容都改成?见仁义智?。但赖宁的事迹与现在社会宣传的理念相悖,所以国家选择从教科书中删除这一内容。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思想和品格不值得学习。任何时候都要有克己奉公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品格。这种无私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弥足珍贵的,值得学习和赞美。

赖宁事迹被删背后的现实意义

以前,教科书、各大媒体和人民群众大肆宣扬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让我们从小就向往英雄,不自觉地想和他们亲近。因此,在遇到危险时,有些人甚至完全不顾自身安全。一命换一命?。

但是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白白的被毁掉,所以我们也不愿意为了救一个人的命而看另一个人的命。我们仍然需要敢为人先的受害者,用他们的生命为更多人的生存搭建生命之桥,但这个重任不应该由未成年人来承担。

首先,未成年人能力不足。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大部分危险都是很难救援的,完成救援需要一定的技能和体力。而未成年人的体力和救援知识相对缺乏,遇到危险时的自救能力仍然不足,更不用说开展救援活动了。

其次,未成年人是社会需要保护的对象。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未成年人应该是最先得到帮助的弱势群体。我们不能把救援的重任放在我们重点保护对象的肩上。面对危险,首先要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

但是,当未成年人真的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应该只顾自己的生命而不顾他人。他们应该做的是立刻向附近的成年人呼救,并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救助措施,确保自身安全?见仁义智?力争以最小的伤亡完成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