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下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在教学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灵活运用教材,科学设计教学程序。教科书是不可改变的,教科书提供的学习材料非常有限,往往不足以支撑学生广泛深入的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整改,使教材充满活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比如,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后,想进一步让学生体验三维物体的空间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从一本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书中体会到多维的感知。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把学生分组,然后给每组发8盘磁带。给学生看问题:1。你能想到多少种包装方式?2.每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计算各自的体积和表面积。3.最经济的包装方法是什么?4.尽量自己打包。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装、测、比、看、试、议,找出最合适的方法。通过实践,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

第二,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疑难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是他们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他们对某些问题深入理解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爱护和鼓励每一个学生,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激发。老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眼神、关怀的手势、慈爱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形成一种凝聚力,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感* * *的声音,实际上营造出一种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大胆质疑。这样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他们会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提问有一定水平。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怪的问题,不能训斥和忽视;二是鼓励学生质疑,创设质疑情境。老师出示问题后,不要忙着解答,而是要问:谁能解答这个问题?谁比较的方法多?我们班的“小精灵”是谁?讲完后,你应该问:谁有问题?有人有不同意见吗?教师要用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第三,教师要引导提问,抓住问题本质,提高提问水平。教师应该涵盖所有这些方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为什么孩子入学前总是天真活泼,心里有千百个理由,但读完小学中学后,很少提问,几乎没有。他们都明白吗?不是,只是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的压制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质疑的动力。比如,在教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要加“都”字?为什么要加“同”字?为什么“除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吗?然后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和方程,让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结果,学生们不仅澄清了这些问题,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如组织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讲座、周末数学晚会等。对于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和思考社会现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启发,自己分析、设计和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启动器。在观察之前,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观察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科学应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支持学生对研究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比如在教圆的理解的时候,我在一条细线的两端各绑一个小球,然后晃动其中一个小球,让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摇动时,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的过程。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球旋转形成一个圆。”"球总是绕着中心旋转,不会去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