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一,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孩子的性格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长期形成的。人格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格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心理学家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教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人格发展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然而,其发展速度是不平衡和不平等的。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呈稳定发展期。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迅速,呈现快速发展期。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和高年级儿童已经完全适应了在学校以学习活动为主要部分的生活,集体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同伴交往增多。教师、集体和同伴对儿童人格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丰富和发展了儿童的人格特征。到了小学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身心的巨大变化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小学高年级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2.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特点
刘明(1990)等人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情绪特征是不断发展的,并在高年级达到高峰,主要是因为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人格和意志特征的发展曲线是平直的,差异不显著;小学生人格理性特征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二年级到四年级稳定发展,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快速发展。
中国研究人员对小学生的性格进行了一项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初二、初四、初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各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很快。进取精神在二年级发展迅速,进入四年级后发展缓慢,但与二年级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三个年级的独立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小学生的独立性还不够发达,依赖性仍然极其严重。家长和老师要注意从小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研究还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好奇心和进取心等人格特征。因此,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进取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男女生在独立性和好奇心上没有差异,但女生在进取精神上优于男生。这可能是小学男生学习成绩不如女生的原因之一。教师应注意激发和培养男生的进取精神。
第二,小学生性格的培养
1.认知教育:认知决定行为的态度,是行为的导向。在小学生的品格教育中,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具体的教育中,在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要给他们一些人生观的知识,面对现实的人际关系知识,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比如读文学,通过优秀文学作品中主人公正面形象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读史书,以史为鉴,读名人传记,亲身体验伟人的成长过程,影响心灵等等。
2.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品格。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采访、讲座、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开展文艺活动,如书法、音乐、绘画、舞蹈等;举办体育比赛,开展社会公益工作,校园建设工作,鼓励多做家务等。,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良好的人格,纠正不良的人格特征。在教育上,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榜样示范、情境暗示等方法,通过鼓励和表扬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倾向,并反复训练,形成良好的习惯。
3.班级教育:班级是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基本场所,是与学生学习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微观环境。班集体的教育力量对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是集体的主人。他们在集体中学会管理自己,在与他人互动、比较、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为学生的品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教育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利用少先队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同时,班主任要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鼓励幼儿友爱互助,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改变地位较低的学生的地位,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使小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和自我价值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不再完全依靠老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可以将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自主做出评价;他们逐渐学会了用道德观和社会规范来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虽然他们使用的规范通常很具体,但对他们的评价已经越来越全面,他们可以同时看到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优势和劣势。此外,随着人格的发展,小学生的人格特征也在不断增强,人格对其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