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小学数学教材
首先,明确知识内容的脉络
数学知识的内容具有知识的逻辑性、符号的抽象性和紧密联系的特点。在教材的编排上,每个知识领域的编排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式上升,按照前铺垫,中突破,后发展的体系呈现知识内容。《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既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比如例2、例3中提到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口算中一位数和整数十位数的加减、加减和加减的基础上安排的(高一上册和下册已经学过)。其实就是100以内的加减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为了以后高一的多位数计算(比如高三三位数的减法)就这本书来说,也是在学生学会两位数的加法(不进位,进位)和两位数的减法(不退位)之后安排的。因为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研究型教材不仅要关注一节课的内容,还要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相关内容的呈现顺序,才能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二、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
课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和加工,把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教材以数学主题活动为主线,将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融合,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地形成一个主题,力求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切入点,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在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1.注意教材编排的层次。例2的教学。首先要关注态势图,研究信息之间的关系。因为课标教材每节课的开头都以主题图的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思维,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因此,需要研究态势图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包括直接信息、间接信息和隐藏信息),研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然后用简笔画把56-18的写作过程安排的完整有序。放棒就是给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特色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来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最后把56-18的竖写写完整,让学生说:从十位开始减方便吗?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笔算方法。
2.理解课本上的暗示。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提示。例2教学中“6减8不够,怎么办?”就是利用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有学习如何减少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十个地方减方便吗?”从反面进一步强化了单个单元垂直减法的必要性。只有这样理解教材中的暗示,才能抓住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第三,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密不可分、不可分割的整体;师生之间是一种“交流”与“合作”的和谐关系;它是师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和交流的过程需要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1.教学方法要抓住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四点”(1)连接点。因为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所以例3的教学是在例2的教学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已经理解了位数不够,然后从十位数退掉1(位数不为0)后减少,例3也是不够,位数为0,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2)转折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转得好有利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提升。例3教学中“1退十位后,单位要数()减()”是知识形成的转折点。(3)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体验。例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6减8不够,怎么办?”例3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1退十位后,应该减少多少位数?”(4)整合点。它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是沟通相关数学知识的普遍原理、规律、结论等。教材在三个例题(例题1、例题2、例题3)讲解的基础上,安排了两位数笔算减法规则的总结,并不是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把计算规则描述清楚,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公式,总结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是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习方法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改进。数学活动不是普通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意味着知识在教材中存在方式的改变。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体现在课本上,才能真正走进千万课堂,影响千万学生。例2,课本上“6减8不够,怎么办?”这说明学生要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从而找到“1”退十位的方法。在甩棒的动手操作中,把一捆换成10根棒,6根棒合在一起的操作过程是16根棒,然后计算16根棒,减去8根棒,强调让学生在甩棒的操作中清楚地明白如何退位。教材中的“竖写可以这样”需要老师来教和讲解,学生来模仿、理解和记忆。比如例3,教材中的“钢笔减法需要注意什么?”这说明教材也淡化了减法规律的书面表达和记忆,而是注重学生对两位数笔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根据公式组织讨论交流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在讨论合作中,突出了两个问题:(1)十位数退休后应该减少多少位数?(2)一位数被1退到第十位数后,第十位数减少了多少?这是组织学生就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识。这样安排教材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第四,注意“四大步骤”
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学习教材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证,也是预设有效方案的核心任务之一。所以,了解学生是学习教材的前提。
第二步,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学习教材是关键。
第三步,精读教学参考。经常阅读教材描述,熟悉学习目标,比较教材描述和教材理解,琢磨和阅读教学建议,结合参考资料。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要认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并进行反思,以提高学习教材的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第四步是从信息中学习。教师要兢兢业业,注意日常生活细节,阅读理论书籍、报刊等。,并随时做笔记,写心得体会,以便他山之石,可以攻其玉。在了解学生、研究教材、精读教学参考的基础上,汲取材料的精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为教学活动提供基本的线索和方法。因此,学习和理解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