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只有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读、读、写的能力。另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精彩的课堂表现,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一支观念新、素质高的汉语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一句“至理名言”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新旧教学观念和教师素质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对于用全新理念锻造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如果教师的理念不新,素质不高,教师很难与现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匹配,预期的教学目标更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理念,体验新教材,走进新课程,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要有意识地加强专业学习,练好基本功,提高语文素养。作为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的四大理念:一是树立新的学生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二,树立新的发展观,整合三大目标;第三,树立新的知识观,选择、探索、质疑、创新、实践;第四,树立新的课程观,开发课程资源。第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主阵地,其质量是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备课,所以教师备课要有四样东西:心中有课程标准,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因为备课好是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备课。在备课之前,他们至少要明确三件事:明确学生的知识,明确每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知道了学生应该学什么,才能搞清楚自己应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抓麻雀只是无用功。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为一餐;授人以渔,享受一生。”21世纪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师培养的。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是课堂训练。因此,语文课必须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提高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每一节语文课,巧妙设计,善于挖掘,善于说服,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形成语文能力,并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各级各类考试)不断变化,有效提高语文成绩。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四导向”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培训为导向,参与为导向。1,围绕一条线索:(1)以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结果的先后顺序。如“掉在地上的红枣我吃不下。”(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物发展过程中明显的时间写出来,描述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比如《一定要不负众望》重点讲述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欧洲留学的两个时期。(3)以地点变化顺序为线索,以景物书写和游览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以地点变化顺序为线索,描写时要把每个地点的东西写清楚。比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不仅仅是按照参观的顺序来写,而是从各处参观者的痕迹开始,指出要参观的地方,然后抓住每个地方所见所闻的具体描述。(4)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写一个苹果,以流传下来的苹果为线索,描写苹果周围感人的事物。(5)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要作用,围绕它写一些相关的东西。比如《养花》写的是为什么要养花,养什么花,怎么养花,怎么通过劳动获得丰收,怎么享受劳动成果,养花有什么乐趣。(6)以事物特征的几个方面为线索,如“谈茶”,介绍中国是茶的故乡,介绍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茶具的质地和造型。2.明确两种方法:一是教学方法——以读代说,以教促学。应试教育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学习现成的知识,强调对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对文本的理性分析,忽视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欣赏和感受文本的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引导。一篇漂亮的文章往往在这样的理性分析下变得支离破碎,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以读代说,以教代教,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摆脱无味的理性分析,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语文。二是学法——大声朗读,由老师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本书读一百遍,你就会明白它的意思。语文教学也要遵循阅读的规律,在新课标要求的范围内,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3.确保三点到位:第一,课外积累和阅读教学结合到位。课外阅读在学生的阅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文化积累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把课外阅读积累的活水引入课堂,让课外阅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阅读和积累的有效结合,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孩子的语言积累,又让学生置身于文化氛围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消除了孩子对学习困难的恐惧,为理解课文内容和进行口语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案例一:马克俊老师在讲《博雅特有的弦》的时候,博雅在楚国做宫廷乐师的时候,楚王和大臣设宴请博雅演奏《高山流水》;河马小厨师死后,博雅去他的墓前哀悼。面对河马小厨师的坟墓,博雅写了一首短歌。案例二:苏老师讲座《盾与矛的集合》开头的故事“自我矛盾”;周老师在讲盾矛收藏的时候讲过坦克的威力。2006年9月5日早上,她在索玛河上...第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到位。《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工具性是基础,人性是核心。两者如盐于水,水和则融。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次安排文本拓展和想象补充的能力训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基于这一课程理念,在学习教材时,要特别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去繁就简,回归基础,回归语言实践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本位。让学生充分阅读,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表达美好的情感。案例:马克俊老师在讲《博雅觉仙》的时候,启发了学生们向往什么?第二段听力你会给出怎样的赞叹?学生思想飞扬,想象力大胆;模仿课文中的句型,津津有味地背诵。(微风徐徐,明月当空,杨柳垂柳,炊烟袅袅,流水淙淙,白雪皑皑,云雾缭绕等。)再如:当我体会到博雅失去知音的痛苦时,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博雅当时的内心情感世界,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博雅失去知音的刻骨铭心的痛苦。第三,“传统教学与新课标”的理念和谐到位。粉笔和黑板似乎被视为传统教学,在这个传统工具的基础上可以融入新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加生动、美观、有效。法国著名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启发、唤醒和鼓励。”两者只是形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友好。教师的反复鼓励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提高阅读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个理念”,即: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案例:在马克君老师的《博雅觉仙》课上,我们听到“老师被你的阅读感动了。”“你读得比老师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可以用文中的句型来欣赏博雅的钢琴声”,“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愉快的子期”。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一种进入古典文学的惊喜!4.实行四种阅读方法:一、通读。仔细读几遍课文,正确读出发音,注意停顿。阅读并思考你读过的内容。检查自学情况。第二是读书。是的,我明白,我明白。案例:这篇课文用优美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南沙群岛的魅力和富饶。文本结构比较简单,都是总分结构。这个类的话很多,而且有很多话比较绕口。全班同学要想顺利读完课文,就要认真清除这些“障碍”。5.做到五读:阅读中有想象:大胆想象“鸟语花香”、“春夏秋冬”等词语,想象词语中的色彩、声音、画面、情节、气味,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正确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朗读有层次:字正腔圆,发音准确;通读句子,注意断句;读书有魅力,摇头;单词顺序很好。每次阅读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循序渐进,达到让学生阅读的目的。阅读有变化:阅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如自由阅读、个别阅读、同步阅读、师生合作阅读、范文阅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读得有节奏、有情感、有韵味,从而达到热爱阅读的目的。阅读中的扩展:对于学生来说,要彻底阅读一篇文章,必须有背景信息的扩展。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拓展阅读——找到材料,阅读材料内容。背景材料的阅读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通过阅读中的拓展让学生理解。阅读中有积累:阅读和背诵课文是学生基本目标的落实。通过反复背诵,让学生理解了内容,然后我会指导学生死记硬背,全班尝试背诵,再到个别背诵,从而积累文言文,使学生达到背诵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家,一个优秀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和思考,一步步解读课文中丰富的信息。教师在无声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师生双方互相感受,互相感染,美好的感情在课堂上静静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有着灵动的生命,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想,精彩的课堂源于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老师对语文的热情,源于老师迷人的才华。第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来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学习成绩好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时好时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好的学习成绩是靠习惯的力量取得的,而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只要老师稍微提醒一下就能坚持下来,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语文老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边读边批注的习惯,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审题分析问题的习惯,等等。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时,教师不仅要从表面上客观地找原因,还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找原因。有些学困生学习困难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常见的就是没有养成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面对教育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老师想要的和学生的现实相差甚远。例如,你想让他们以标准的方式和正确的格式正确地写作。有多少学生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写作距离有多远?再比如:你想让他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动动脑筋,动动手,在书上画一些记号,写一些评语,留下一些思考的痕迹。他们表现如何?有多少人能做到?有多少人变得有意识?在老师的强调下有多少人做到了?有多少人还置之不理,漠不关心?再比如,老师一再强调,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能做到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吗?现在的学生有很多应该培养的习惯,却没有培养出来。有些习惯是不应该培养的,但却培养了无止境。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敷衍的教育表现,是不成功的教育。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全体学生为中心,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也符合“面向全民,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因为素质教育的本质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规格统一的产品,而是培养充满活力、个性鲜明的人。因此,只有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知识竞争加剧、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自学,养成自学的习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反思,我们可以不断地增长新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为我们知道,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学不会的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引导;少了书包,多了自由,我们的学生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真正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高深学问。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创新,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